接受美學視閾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學優(yōu)化策略
本文關鍵詞:接受美學視閾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學優(yōu)化策略
更多相關文章: 接受美學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 教學優(yōu)化策略
【摘要】:本文以接受美學為理論支點,從接受者出發(fā),借鑒接受美學中的"游移視點"、"空白召喚"、"恰當?shù)木唧w化"、"視界融合"、"期待視野"、"效果歷史"等理論,構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學優(yōu)化策略,以期待接受者能更好的接受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
【作者單位】: 魯東大學藝術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研究”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山東傳統(tǒng)音樂文化研究與高師地方音樂課程建設”(課題號:12YJA760006) 魯東大學;痦椖(課題號:wy2011010)的階段成果
【分類號】:J60-4
【正文快照】: 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又稱接收美學、接受理論或接受研究,它是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文藝理論或美學流派。“接受美學不是美感研究,也不是文藝理論中的欣賞和批評研究,而是以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為理論基礎,以人的接受實踐為依據(jù)的獨立自足的理論體系”[1]。其理論
【參考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海;接受美學的觀念及其對音樂理解問題的啟示[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友峰;論審美經驗中的“距離”問題[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金彥,張麗;從接受美學看電視受眾參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3 劉立;文本“空白”和文學翻譯的再創(chuàng)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蔣繼華,蒼中洪;審美意象的現(xiàn)代性闡釋——接受美學視角中的審美意象[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5 井華,宋春香;道儒相濟的自由喧聲——薩特的藝術與美學批評理論[J];北方論叢;2004年03期
6 王毅;;綜合視野中的音樂與舞蹈觀照[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何國平;新聞傳播的接受之維——以接受美學為理論參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8 李紅俠;從接受美學及接受理論談圖書資料工作的管理[J];圖書與情報;2005年04期
9 吳清伙;宋玉《九辯》的情感母題與柳永羈旅詞的雅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鄒鐵軍;論海德格爾的此在解釋學[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構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D];上海音樂學院;2003年
3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4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6 盧壽榮;李漁戲曲小說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高日暉;《水滸傳》接受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王兆t,
本文編號:12514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25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