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國家吉禮中祀教坊樂類型的相關問題
本文關鍵詞:明代國家吉禮中祀教坊樂類型的相關問題
更多相關文章: 鼓吹樂 教坊 禮樂制度 明代 禮制 相關問題 認知 雅樂 地方志書 全文檢索
【摘要】:正吉禮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為看重的禮儀樣態(tài),"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國家頭等重要的禮典,吉禮用樂也成為中國禮樂的代表。所謂雅樂、國樂者,更有認知吉禮用樂才是中國禮樂的核心構成?v觀兩周以來三千年的中國禮制,是否所有吉禮用樂都為雅樂,都是金石樂懸領銜的樂隊組合?應當怎樣認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關鍵詞】: 鼓吹樂 教坊 禮樂制度 明代 禮制 相關問題 認知 雅樂 地方志書 全文檢索
【基金】:中國藝術研究院課題“以樂觀禮”(10ZYYB05)成果之一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吉禮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為看重的禮儀樣態(tài),“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國家頭等重要的禮典,吉禮用樂也成為中國禮樂的代表。所謂雅樂、國樂者,更有認知吉禮用樂才是中國禮樂的核心構成?v觀兩周以來三千年的中國禮制,是否所有吉禮用樂都為雅樂,都是金石樂懸領銜的樂隊組合?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項陽;;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年03期
2 項陽;;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年04期
3 項陽;;中國禮樂制度四階段論綱[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孟凡松;;明洪武年間湖南衛(wèi)所設置的時空特征[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04期
5 項陽;;重器功能,合禮演化——從金石樂懸到本品鼓吹[J];中國音樂;2011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衛(wèi);魯西南鄄城縣王家樂班的民族音樂學追蹤[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秦曉妍;;談樂籍制度對中國音樂文化研究的意義[J];歌海;2012年01期
2 唐珊;;明代湘南地區(qū)衛(wèi)所考略[J];學理論;2012年12期
3 李新現(xiàn);;民間笙管樂稱“雅樂”之辨析[J];音樂研究;2012年01期
4 任方冰;;明代旗纛祭祀及其用樂[J];音樂研究;2012年04期
5 周曉爽;;淺談冀中“音樂會”及其歷史內涵[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項陽;;接通的意義——傳統(tǒng)·田野·歷史[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項陽;;傳統(tǒng)音樂文化視野中的“勝芳現(xiàn)象”[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項陽;;從官養(yǎng)到民養(yǎng):腔種間的博弈——樂籍制度解體后戲曲的區(qū)域、地方性選擇[J];藝術百家;2012年01期
9 管建華;;放眼世界的偉大儒者:中國音樂學先驅王光祈——《王光祈文集》讀后[J];音樂探索;2011年04期
10 項陽;;《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認知》課論綱[J];音樂探索;2012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郭威;曲子的發(fā)生學意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朱然;明代保定達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周曉爽;房山區(qū)北窯村音樂會傳譜及其活態(tài)傳承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3 王丹丹;上黨梆子生成發(fā)展中幾個問題探討[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年
4 周方圓;南陽民間鼓吹樂班的民俗學解析[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5 侯弦;藍關戲音樂構成與文化傳承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
6 曹珊珊;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山東大學;2010年
7 萬還升;上黨八音會索忠秀樂班調查與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8 段毅強;山西晉南寺觀壁畫中的音樂史料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楚洲,吳遠干;明清時期湖廣九溪衛(wèi)土家族初探[J];武陵學刊;1998年05期
2 戴楚洲;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區(qū)衛(wèi)所制度初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3 蘇照杰;山東鄄城蒙古族喪葬禮儀[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年02期
4 田敏;明初土家族地區(qū)衛(wèi)所設置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袁靜芳;魯西南鼓吹樂的藝術特點[J];音樂研究;1981年03期
6 項陽;;關注明代王府的音樂文化[J];音樂研究;2008年02期
7 黎國韜;;漢唐鼓吹制度沿革考[J];音樂研究;2009年05期
8 戴楚洲;元明清時期張家界地區(qū)土司及衛(wèi)所機構初探[J];民族論壇;1995年01期
9 項陽;藝術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范本──從《草根的力量》談起[J];民族藝術;2002年01期
10 田耀農;以陜北民間音樂為實例的禮俗音樂研究報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巴奈·母路;靈路上的音樂[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詠春;中國禮樂戶研究的幾個問題[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齊琨;徽州鄉(xiāng)村祠堂禮俗音樂——古筑村和彭龍村的個案調查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1年
2 趙宴會;蘇北趙莊嗩吶班音樂文化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斌;六朝鼓吹樂及其與五禮制度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項陽;樂戶與鼓吹樂[J];文藝研究;2001年05期
2 王秀臣;周代禮制的嬗變與雅樂內涵的變化[J];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04期
3 王秀臣;;周代雅樂的時空意義考察[J];齊魯學刊;2006年06期
4 一丁;;《平南樂》谫論[J];民族藝術;1992年01期
5 賈瑞祥;東北鼓吹樂與笙管樂之異同[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6 王秀臣;“三禮”雅樂的藝術構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王良;;淺談東北民間鼓吹樂[J];青年文學家;2005年08期
8 葉曄;;明代禮樂制度與樂章體詞曲[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葉曄;;明代禮樂制度與樂章體詞曲[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10年08期
10 ;首屆中國民間鼓吹樂學術研討會[J];中國音樂;199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梅冥相;馬永生;;南盤江盆地晚古生代至三疊紀層序地層學特征及相關問題討論[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2 吳甲才;;元·全寧路魯王城的興毀及其相關問題的考證與研究[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于華;高偉;周芳芳;;關于基地修整相關問題的探究[A];首屆山東材料大會論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4 郭霞;劉明潔;;結腸途徑治療機治療肝功能衰竭過程中相關問題的觀察與護理[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四次肝膽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傅宋良;鄭東;陳娟英;彭景元;;廈門杏林晚唐、五代窯址及相關問題的初探[A];廈門博物館建館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6 王華君;;依法治稅構成要素及相關問題的思考[A];改革與探索——吉林省稅務科研優(yōu)秀論文集[C];2001年
7 張茂;;嚴重創(chuàng)傷救治——其實超聲能幫助我們更多![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8 董其國;;配電系統(tǒng)自動化的效益分析及相關問題[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9 楊仕超;;提高鋁合金外窗物理性能的相關問題[A];鋁合金節(jié)能門窗論文集[C];2001年
10 楊志;鄧仁明;李太福;胡德聲;;高電耗控制的相關問題討論[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測控技術在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保護中的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各輝;閩中雅樂 北宋遺響[N];福建日報;2010年
2 記者 邢兆遠;魯南“平派鼓吹樂”勃發(fā)生機[N];光明日報;2009年
3 韓杲;話說民間鼓吹樂[N];中國文化報;2001年
4 孫敏;從洛陽樂舞陶俑看鼓吹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5 楊華;英美學者的禮制研究[N];光明日報;2000年
6 記者 邢兆遠;禮俗登上大雅之堂[N];光明日報;2009年
7 陸楊;對增值稅轉型相關問題的認識[N];中國稅務報;2000年
8 李海飛 謝穎;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相關問題研究[N];中國稅務報;2002年
9 記者 鄭昭;不折不扣落實15項政策[N];福建日報;2006年
10 記者 陳利;文海英會見比利時客人[N];安徽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國強;宋代教坊樂制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2 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3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4 王美華;唐宋禮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韓寧;《樂府詩集》“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學;2004年
7 蔣文仙;明代套色印本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沈文凡;排律文獻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藍武;元明時期廣西土司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10 左漢林;唐代樂府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萌;大晟府對宋代音樂文化的影響[D];河南大學;2009年
2 楊麗麗;明代的樂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3 劉慶宇;明清宗室教育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4 路佳琳;北宋景yP—嘉yP年間的雅樂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
5 孫小文;河南省新蔡縣鼓吹樂班考察報告[D];河南師范大學;2012年
6 唐洪鑫;膠州民間鼓吹樂手徐百乾及其音樂活動之調查與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7 周方圓;南陽民間鼓吹樂班的民俗學解析[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8 程璐懌;江西萬載潭埠鼓吹樂“得勝鼓”的調查與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9 楊艷娟;明代女性貞節(jié)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虎;明代木刻人物畫題材與風格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110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yuetheory/111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