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西藏音樂史中的樂論傳承
本文關鍵詞:試論西藏音樂史中的樂論傳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且多元化。其中,藏族文化博大精深,藏族的音樂更是豐富多彩,音樂歌舞品種之多素稱“歌舞的海洋”。藏族音樂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以佛教音樂為先導的音樂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記載于薩班?的《樂論》,為后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音樂文獻資料。在西藏音樂史中圍繞著薩班《樂論》具有承繼關系的音樂理論著作,有印度學者旃陀羅閣彌?的《樂論》,還有后世學者對薩班《樂論》的注疏。吐蕃時期,藏族先民創(chuàng)制了古藏文,從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開始運用本民族的文字記載音樂文獻,為今后的音樂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尤其為當今研究西藏傳統(tǒng)音樂提供了便利條件。佛教弘傳過程中,大量周邊國家及地區(qū)的佛教經(jīng)文典籍被翻譯成藏文流傳在藏地。通過佛經(jīng)翻譯,印度音樂理論傳入西藏,印度學者旃陀羅閣彌的《樂論》是現(xiàn)有記載中最早傳入西藏的音樂理論著作。這部來自印度的音樂理論,傳入以后指導西藏佛教音樂實踐,并從認識層面影響了本土薩班《樂論》的創(chuàng)作。薩班《樂論》流傳至今記載西藏音樂實踐中總結的經(jīng)驗,被稱為西藏音樂文化的“璀璨明珠”。薩班《樂論》在創(chuàng)作上借鑒了印度學者旃陀羅閣彌《樂論》的理論知識,其內(nèi)容涵蓋了西藏音樂多方面的內(nèi)容,成為西藏音樂史上劃時代的重要音樂理論著作。薩班圓寂之后幾百年,為了繼承和發(fā)展薩班《樂論》,薩迦派另一位學者?對旃陀羅閣彌等前人的音樂文獻整理參考之后,創(chuàng)作出了《樂論注疏》?!稑氛撟⑹琛窂囊魳穼W角度解讀薩班《樂論》,提高了三班《樂論》的參考價值和文獻意義。西藏音樂歷史中流傳的樂論遠不止這些,該文選取這三部具有承繼關系的音樂理論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試著論述它們的傳承關系。本文中涉及到的三部音樂理論著作與佛教息息相關,尤其旃陀羅閣彌的《樂論》被翻譯成藏文后,指導了西藏佛教音樂實踐與教學活動,其理論知識為本土音樂理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fā)展,佛教文化逐步滲透,薩班結合西藏音樂的實際情況,孕育出指導本土音樂實踐的薩班《樂論》。阿米夏對薩班《樂論》進行全面的解讀,創(chuàng)作出《樂論注疏》,它使薩班《樂論》在發(fā)展傳承過程中不斷豐富。著眼前人研究成果,尚未系統(tǒng)涉及三部音樂理論著作之間承繼關系的研究,未解答相關問題,以此作為筆者撰寫論文的基點。以三部音樂理論著作發(fā)展的先后時間順序為線索,佛教在西藏發(fā)展的歷史為背景,綜合梳理分析,試論述它們的內(nèi)在承繼關系和在西藏音樂史中的傳承。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談及了選題研究目的及意義、研究動態(tài)、研究方法等相關內(nèi)容。第二章主要論述印度人旃陀羅閣彌的《樂論》,包括對音樂理論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版本等相關問題的論述。第三章講述的是薩班《樂論》和阿米夏的《樂論注疏》所包含的相關理論,將兩部音樂理論著作,置身于西藏音樂史中分析它們的指導作用、現(xiàn)實意義以及承繼關系。第四章對該文作總結,討論西藏音樂史中樂論傳承的承繼關系及相互影響,分析它們在傳承過程中對西藏音樂的指導意義。通過該論文的撰寫筆者有兩點認識。其一,西藏本土的音樂理論著作,薩班《樂論》和《樂論注疏》,師承于印度旃陀羅閣彌的《樂論》,它們之間存在著內(nèi)在的承繼關系,并且這三部音樂理論著作的發(fā)展和傳承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其二,薩班《樂論》或《樂論注疏》作為本土音樂理論著作,間接地保存了古代印度的音樂理論,使印度的音樂理論在異地得到發(fā)揚光大。印度音樂理論傳入西藏后,進入完全不同的文化地域空間,保存下來后在異地得到發(fā)展傳承,增強了西藏的博物館館藏作用。
【關鍵詞】:西藏 樂論 傳承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609.2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緒論12-19
-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13-14
- 1.2 相關研究的文獻綜述14-18
- 1.2.1 國外相關研究14-15
- 1.2.2 國內(nèi)相關研究15-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第二章 印度人旃陀羅閣彌的《樂論》19-30
- 2.1 印度古代音樂理論的譯介19-25
- 2.1.1 吐蕃時期的文化發(fā)展狀況19-21
- 2.1.2 旃陀羅閣彌《樂論》評介21-25
- 2.2 印度人旃陀羅閣彌的《樂論》在西藏的本土化25-29
- 2.2.1 旃陀羅閣彌《樂論》藏譯本的相關問題25-26
- 2.2.2 旃陀羅閣彌《樂論》對西藏佛教音樂的影響26-29
- 2.3 本章小結29-30
- 第三章 薩班《樂論》及阿米夏的《樂論注疏》30-40
- 3.1 薩班《樂論》30-36
- 3.1.1 西藏本土《樂論》的作者及其主要內(nèi)容30-33
- 3.1.2 薩班《樂論》的承繼關系及其在音樂實踐中的應用33-36
- 3.2 《樂論注疏》相關內(nèi)容36-39
- 3.2.1 《樂論注疏》的創(chuàng)作及內(nèi)容36-37
- 3.2.2“注疏”的意義及作用37-39
- 3.3 本章小結39-40
- 第四章 音樂理論在西藏音樂史中的承繼及相互影響40-49
- 4.1 旃陀羅閣彌《樂論》的時代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41-43
- 4.1.1 旃陀羅閣彌《樂論》的時代意義41-42
- 4.1.2 旃陀羅閣彌《樂論》對后世樂論及音樂的影響42-43
- 4.2 薩班《樂論》在西藏音樂史中的地位和價值43-46
- 4.2.1 薩班《樂論》在西藏音樂史中的地位43-44
- 4.2.2 對當下西藏音樂理論與實踐的影響和意義44-46
- 4.3 《樂論注疏》的時代功能及地位46-48
- 4.3.1 《樂論注疏》的時代功能46-47
- 4.3.2 《樂論注疏》在西藏音樂史中的地位47-48
- 4.4 本章小結48-49
- 參考文獻49-5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52-53
- 致謝53-54
- 附錄54-56
- 附錄一:圖版目錄54-55
- 附錄二:圖版55-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學佳;;論《樂論》中音樂的社會功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8期
2 朱宇炎;阮籍《樂論》中道家音樂理論的特點[J];中國道教;1994年03期
3 孫Z`;;荀子《樂論》析[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任志宏;陳輝;;荀子《樂論》中禮樂思想述評[J];作家;2008年16期
5 石程;趙悅彤;;淺談荀子《樂論》中的和諧之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6 阿旺·貢噶索南扎巴堅贊 ,趙康;《樂論》注疏(下)[J];音樂研究;1990年04期
7 黃野;《聲無哀樂論》與《樂論》中的“自然”說[J];齊魯藝苑;1987年04期
8 吳乃恭;;荀子《樂論》及其同《樂記》關系的探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年04期
9 張源旺;樂合同 禮別異——荀子《樂論》中禮樂關系之美學內(nèi)涵[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張學海;;試論《樂論》詩性言說的特點[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賈麗艷;試論西藏音樂史中的樂論傳承[D];西藏大學;2016年
2 張源旺;荀子《樂論》的美學思想[D];揚州大學;2003年
3 孟志芬;阮籍《樂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試論西藏音樂史中的樂論傳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76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4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