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音樂觀念中的“非感官化”與聲音政治
發(fā)布時間:2021-10-22 12:58
先秦諸子音樂美學思想中存在著鮮明的"非感官化"傾向,即批判或限制音樂的感官享受的特性。這種傾向之所以產(chǎn)生,是受到了當時作為客觀社會文化語境的聲音政治的影響。在聲音政治理念的引導之下,"非感官化"從道德、人性、節(jié)用三個維度確立起了自身的內(nèi)涵,同時也展現(xiàn)了先秦聲音政治的多元化路徑。先秦時代的音樂"非感官化"及聲音政治對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格局產(chǎn)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對抑制當下過度發(fā)展的以快感為中心的大眾音樂文化潮流卻有積極作用;不僅如此,先秦聲音政治的構(gòu)建路徑對于新時代條件下的聲音政治拓展也有著極大的啟發(fā)性意義。
【文章來源】:東岳論叢.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先秦音樂美學觀念中的“非感官化”傾向
二、音樂的“非感官化”與先秦聲音政治的建構(gòu)路徑
三、以“非感官化”為核心的先秦聲音政治的歷史影響及當代啟示
四、結(jié) 語
本文編號:3451143
【文章來源】:東岳論叢.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先秦音樂美學觀念中的“非感官化”傾向
二、音樂的“非感官化”與先秦聲音政治的建構(gòu)路徑
三、以“非感官化”為核心的先秦聲音政治的歷史影響及當代啟示
四、結(jié) 語
本文編號:34511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4511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