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維度下?lián)P琴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21-03-27 12:42
德國人姚斯和伊瑟爾在上個世紀中期,提出了接受美學理論,最早是反思文學理論的新理論,后期逐漸擴展到了藝術理論中,為我們打開了從接受者角度思考藝術發(fā)展的新視野。揚琴是從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西洋樂器”,后在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漸獲得大眾接受與認可的樂器。在揚琴的早期接受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揚琴藝術與大眾藝術融合的較好,揚琴較寬的音域,為中國傳統(tǒng)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做了伴奏工作。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揚琴隨著中國傳統(tǒng)音樂接受群體的減少而迅速銳減,如何從接受角度重新思考揚琴的繼承與發(fā)展問題,是本文談論的重點。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紹選題意義和背景,以及目前國內外主要研究現(xiàn)狀。本論文論題的選擇來自于本人長期從事?lián)P琴表演與教學的藝術實踐中,發(fā)現(xiàn)揚琴藝術小眾化問題較嚴重,欣賞揚琴藝術的人群在日趨銳減,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接觸到了接受美學理論,對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接受美學理論從接受者角度出發(fā)的觀點,為本人思考揚琴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視野。第二章介紹接受美學理論的來龍去脈,厘清該理論的核心思想,盡量做到化繁為簡。接受美學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產(chǎn)生于德國,主要由姚斯和伊瑟爾創(chuàng)立,他們關注接受者,并提出了期待...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 主要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2章 接受美學與揚琴藝術的融合
2.1 接受美學主要內容及歷史背景
2.2 接受美學與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
2.3 接受美學與現(xiàn)象學的相關性
2.4 接受美學與釋義學
第3章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揚琴藝術地域性的“中國化”歷程
3.1 揚琴藝術的地域性演變脈絡
3.1.1 華南地區(qū)的發(fā)展
3.1.2 華東地區(qū)的發(fā)展
3.1.3 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
3.1.4 東北地區(qū)的發(fā)展
3.1.5 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
3.2 揚琴藝術地域性的流派接受
第4章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揚琴藝術發(fā)展史
4.1 接受美學視野與揚琴藝術發(fā)展史的關聯(lián)性思考
4.1.1 明朝揚琴藝術接受史
4.1.2 近現(xiàn)代揚琴藝術接受史
4.1.3 當代揚琴藝術接受之探索
4.2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部分揚琴作品釋義性賞析
4.2.1 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揚琴藝術作品
4.2.2 以風土人情為主題的揚琴藝術作品
4.2.3 以現(xiàn)代作曲技法為主題的揚琴藝術作品
第5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進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A xxxxx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釋義學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J]. 張亞東. 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6)
[2]淺談?chuàng)P琴“洋為中用”的原因與發(fā)展[J]. 段瀅. 戲劇之家. 2018(13)
[3]基于接受美學背景下的中國鋼琴發(fā)展策略[J]. 楊陽. 大眾文藝. 2018(05)
[4]揚琴傳入中國考[J]. 吳瓊. 歌海. 2016(04)
[5]論網(wǎng)絡劇大電影中接受美學的應用[J]. 張萌. 新聞研究導刊. 2016(12)
[6]揚琴音樂民族化的綜合體現(xiàn)及其發(fā)展研究[J]. 張馨. 音樂時空. 2015(20)
[7]建國以來揚琴研究綜述[J]. 吳瓊.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2(01)
[8]接受美學“中國化”的三十年[J]. 竇可陽. 文藝爭鳴. 2012(02)
[9]中國揚琴改革的先行者——楊競明、鄭寶恒[J]. 王義茹. 中國音樂. 2008(03)
[10]明代“文藝復興”中的民間音樂發(fā)展[J]. 劉正維.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08(02)
博士論文
[1]羅曼·英伽登的藝術理論研究[D]. 熊海洋.南京大學 2019
[2]當代中國(1949-2010)外國文論接受史研究[D]. 徐鳳秋.黑龍江大學 2017
[3]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研究的意義[D]. 高波.山東大學 2010
[4]音樂感性經(jīng)驗描寫研究[D]. 武文華.上海音樂學院 2009
碩士論文
[1]淺析近二十年中國揚琴作品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 賈璐.西北民族大學 2019
[2]接受美學的讀者主體性困境研究[D]. 張謹.重慶師范大學 2018
[3]揚琴作品《花月吟》的創(chuàng)作與藝術表現(xiàn)探微[D]. 崔璇.西安音樂學院 2018
[4]民族音樂《林沖夜奔》的接受美學研究[D]. 崔巖.牡丹江師范學院 2016
[5]中國揚琴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D]. 張犁.吉林大學 2016
[6]論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文本觀[D]. 東雪.湘潭大學 2011
[7]論音樂接受心理[D]. 徐千子.沈陽師范大學 2011
[8]從“洋琴”到“揚琴”[D]. 周少婧.上海音樂學院 2010
[9]項祖華揚琴作品的音樂學研究[D]. 劉燕子.河南大學 2009
[10]從闡釋學角度對接受美學的再思考[D]. 蔡瑞婷.曲阜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03532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選題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3 主要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2章 接受美學與揚琴藝術的融合
2.1 接受美學主要內容及歷史背景
2.2 接受美學與俄國形式主義文學理論
2.3 接受美學與現(xiàn)象學的相關性
2.4 接受美學與釋義學
第3章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揚琴藝術地域性的“中國化”歷程
3.1 揚琴藝術的地域性演變脈絡
3.1.1 華南地區(qū)的發(fā)展
3.1.2 華東地區(qū)的發(fā)展
3.1.3 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
3.1.4 東北地區(qū)的發(fā)展
3.1.5 西北地區(qū)的發(fā)展
3.2 揚琴藝術地域性的流派接受
第4章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揚琴藝術發(fā)展史
4.1 接受美學視野與揚琴藝術發(fā)展史的關聯(lián)性思考
4.1.1 明朝揚琴藝術接受史
4.1.2 近現(xiàn)代揚琴藝術接受史
4.1.3 當代揚琴藝術接受之探索
4.2 接受美學視野下的部分揚琴作品釋義性賞析
4.2.1 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揚琴藝術作品
4.2.2 以風土人情為主題的揚琴藝術作品
4.2.3 以現(xiàn)代作曲技法為主題的揚琴藝術作品
第5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進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A xxxxx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釋義學研究的幾個重要問題[J]. 張亞東. 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6)
[2]淺談?chuàng)P琴“洋為中用”的原因與發(fā)展[J]. 段瀅. 戲劇之家. 2018(13)
[3]基于接受美學背景下的中國鋼琴發(fā)展策略[J]. 楊陽. 大眾文藝. 2018(05)
[4]揚琴傳入中國考[J]. 吳瓊. 歌海. 2016(04)
[5]論網(wǎng)絡劇大電影中接受美學的應用[J]. 張萌. 新聞研究導刊. 2016(12)
[6]揚琴音樂民族化的綜合體現(xiàn)及其發(fā)展研究[J]. 張馨. 音樂時空. 2015(20)
[7]建國以來揚琴研究綜述[J]. 吳瓊.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2(01)
[8]接受美學“中國化”的三十年[J]. 竇可陽. 文藝爭鳴. 2012(02)
[9]中國揚琴改革的先行者——楊競明、鄭寶恒[J]. 王義茹. 中國音樂. 2008(03)
[10]明代“文藝復興”中的民間音樂發(fā)展[J]. 劉正維.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08(02)
博士論文
[1]羅曼·英伽登的藝術理論研究[D]. 熊海洋.南京大學 2019
[2]當代中國(1949-2010)外國文論接受史研究[D]. 徐鳳秋.黑龍江大學 2017
[3]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研究的意義[D]. 高波.山東大學 2010
[4]音樂感性經(jīng)驗描寫研究[D]. 武文華.上海音樂學院 2009
碩士論文
[1]淺析近二十年中國揚琴作品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 賈璐.西北民族大學 2019
[2]接受美學的讀者主體性困境研究[D]. 張謹.重慶師范大學 2018
[3]揚琴作品《花月吟》的創(chuàng)作與藝術表現(xiàn)探微[D]. 崔璇.西安音樂學院 2018
[4]民族音樂《林沖夜奔》的接受美學研究[D]. 崔巖.牡丹江師范學院 2016
[5]中國揚琴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D]. 張犁.吉林大學 2016
[6]論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文本觀[D]. 東雪.湘潭大學 2011
[7]論音樂接受心理[D]. 徐千子.沈陽師范大學 2011
[8]從“洋琴”到“揚琴”[D]. 周少婧.上海音樂學院 2010
[9]項祖華揚琴作品的音樂學研究[D]. 劉燕子.河南大學 2009
[10]從闡釋學角度對接受美學的再思考[D]. 蔡瑞婷.曲阜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035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31035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