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平城音樂文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3 18:53
平城(今山西大同),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北魏王朝之首都。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帶領(lǐng)拓跋鮮卑遷入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交界之地——平城,并在此“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開啟了近一世紀的“平城時代”。百年帝都,氣象萬千,商旅匯聚,貢使絡(luò)繹。平城,成為長江以北的一個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的中心,堪稱“國際化大都市”,亦是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樞紐。北魏統(tǒng)治者于平城經(jīng)營近一個世紀,是拓跋鮮卑歷史上最為璀璨的階段,也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之一。中國北方的統(tǒng)一與安定的局面逐步形成,中華文明得以整體的升華。音樂文化深深根植于中華文明之中。北魏平城作為一國之都,其音樂文化的構(gòu)成是多樣的。魏都平城音樂文化至少包含了四種,即:因人口遷徙而帶來的草原民族的音樂文化,因絲綢之路的開通而涌入的西域音樂文化,因?qū)h族文明的崇拜而接納的中原音樂文化,以及因政治輻射力而匯集的江南音樂文化。多種音樂文化匯聚一城之內(nèi),凝聚成了一種璀璨而多元的音樂文化。因此,研究平城音樂文化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能夠?qū)⒈蔽涸、中期這一時期政權(quán)的音樂文化“還原”出來。筆者研究魏都平城音樂文化,可對北魏時期的都城音樂研究探以新的認知,將其音樂回歸至“平城...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節(jié) 本課題研究之緣
第二節(jié) 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意義
第一章 北魏之平城
第一節(jié) 璀璨的平城時代
第二節(jié) 頗具特色的都城
一、適宜的自然環(huán)境使然
二、“五業(yè)”繁華的經(jīng)濟支撐
三、雄厚武力的“護佑”
四、百業(yè)興旺的市井文化浸染
第二章 魏都平城音樂文化
第一節(jié) 平城音樂文化之源與分類
一、中原音樂文化
二、西域音樂文化
三、高句麗音樂文化
第二節(jié) 都城彰顯的“國樂”
一、京師之“東胡”音樂
二、京師之“西胡”音樂
三、都城彰顯之“國樂”
第三章 平城音樂文化的意義
第一節(jié) 音樂史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jié) 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意義
一、“質(zhì)量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二、“網(wǎng)絡(luò)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三、“時空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四、“主體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第三節(jié) 筆者學習過程中的歷練與收獲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北魏華樂復(fù)何在 云岡千年日日鳴——凝固在云岡石窟樂器圖像中的北魏音樂考[J]. 吳巧云.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7(04)
[2]云岡石窟音樂窟中的北魏音樂[J]. 吳巧云,姬紅兵.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7(03)
[3]戎華兼采,鮮卑當歌——北魏平城時代樂舞文化中的鮮卑因素[J]. 趙昆雨. 中國音樂. 2015(04)
[4]古道西風別樣薰——北魏平城時代的胡風樂舞[J]. 趙昆雨. 敦煌研究. 2015(03)
[5]墓志所見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司馬金龍家族墓志為線索[J]. 張學鋒. 許昌學院學報. 2014(03)
[6]絲綢之路與北魏平城[J]. 王銀田.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1)
[7]佛教戒律下的音聲理念——云岡石窟伎樂雕塑引發(fā)的思考[J]. 項陽. 中國音樂. 2013(02)
[8]云岡石窟樂器圖[J]. 劉曉偉. 音樂創(chuàng)作. 2012(11)
[9]樂籍制度研究的意義[J]. 項陽. 人民音樂. 2012(10)
[10]論北魏漢化改革對音樂的影響[J]. 陳四海,侯峰.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0(02)
博士論文
[1]北魏音樂研究[D]. 呂凈植.吉林大學 2016
[2]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 吳大順.揚州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北魏漢譯佛經(jīng)中的音樂史料研究[D]. 鄒雅秋.南京師范大學 2018
[2]胡夏之交融[D]. 周婧婉.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16
[3]北朝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D]. 成斌.南京藝術(shù)學院 2014
[4]北魏樂舞研究[D]. 邵丹華.吉林大學 2014
[5]北朝樂器發(fā)展軌跡[D]. 王娟.山西大學 2012
[6]北魏平城時代墓葬研究[D]. 李曉蕾.吉林大學 2012
[7]云岡石窟樂伎研究[D]. 侯峰.陜西師范大學 2010
[8]云岡石窟樂器圖像初探[D]. 劉曉偉.山西大學 2007
[9]北魏平城政權(quán)的胡化與漢化[D]. 管萍.山西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34188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節(jié) 本課題研究之緣
第二節(jié) 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意義
第一章 北魏之平城
第一節(jié) 璀璨的平城時代
第二節(jié) 頗具特色的都城
一、適宜的自然環(huán)境使然
二、“五業(yè)”繁華的經(jīng)濟支撐
三、雄厚武力的“護佑”
四、百業(yè)興旺的市井文化浸染
第二章 魏都平城音樂文化
第一節(jié) 平城音樂文化之源與分類
一、中原音樂文化
二、西域音樂文化
三、高句麗音樂文化
第二節(jié) 都城彰顯的“國樂”
一、京師之“東胡”音樂
二、京師之“西胡”音樂
三、都城彰顯之“國樂”
第三章 平城音樂文化的意義
第一節(jié) 音樂史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jié) 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意義
一、“質(zhì)量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二、“網(wǎng)絡(luò)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三、“時空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四、“主體觀”下的平城音樂文化
第三節(jié) 筆者學習過程中的歷練與收獲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北魏華樂復(fù)何在 云岡千年日日鳴——凝固在云岡石窟樂器圖像中的北魏音樂考[J]. 吳巧云.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7(04)
[2]云岡石窟音樂窟中的北魏音樂[J]. 吳巧云,姬紅兵.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7(03)
[3]戎華兼采,鮮卑當歌——北魏平城時代樂舞文化中的鮮卑因素[J]. 趙昆雨. 中國音樂. 2015(04)
[4]古道西風別樣薰——北魏平城時代的胡風樂舞[J]. 趙昆雨. 敦煌研究. 2015(03)
[5]墓志所見北朝的民族融合——以司馬金龍家族墓志為線索[J]. 張學鋒. 許昌學院學報. 2014(03)
[6]絲綢之路與北魏平城[J]. 王銀田.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1)
[7]佛教戒律下的音聲理念——云岡石窟伎樂雕塑引發(fā)的思考[J]. 項陽. 中國音樂. 2013(02)
[8]云岡石窟樂器圖[J]. 劉曉偉. 音樂創(chuàng)作. 2012(11)
[9]樂籍制度研究的意義[J]. 項陽. 人民音樂. 2012(10)
[10]論北魏漢化改革對音樂的影響[J]. 陳四海,侯峰.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0(02)
博士論文
[1]北魏音樂研究[D]. 呂凈植.吉林大學 2016
[2]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 吳大順.揚州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北魏漢譯佛經(jīng)中的音樂史料研究[D]. 鄒雅秋.南京師范大學 2018
[2]胡夏之交融[D]. 周婧婉.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16
[3]北朝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D]. 成斌.南京藝術(shù)學院 2014
[4]北魏樂舞研究[D]. 邵丹華.吉林大學 2014
[5]北朝樂器發(fā)展軌跡[D]. 王娟.山西大學 2012
[6]北魏平城時代墓葬研究[D]. 李曉蕾.吉林大學 2012
[7]云岡石窟樂伎研究[D]. 侯峰.陜西師范大學 2010
[8]云岡石窟樂器圖像初探[D]. 劉曉偉.山西大學 2007
[9]北魏平城政權(quán)的胡化與漢化[D]. 管萍.山西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341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29341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