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氣”“心”與音樂之本:嵇康《聲無哀樂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02 17:15
本文選題:聲 切入點:氣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篇論文圍繞"聲""氣""心"問題考察嵇康《聲無哀樂論》,進而由此思考音樂之本。《聲無哀樂論》是中國美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其思想由于文中"聲""音""樂"的混用而晦澀不明,飽受爭議。為解決此爭議,本文首先考察了三者混用與區(qū)分的現(xiàn)象,追溯其中緣由,從而檢視三者各自特征,最終將嵇康討論的"聲"之內涵顯現(xiàn)出來?梢钥吹,與"聲" "音"不同,"樂"首先是在社會層面論及的。同在自然層面的"聲"與"音",從字面及《聲無哀樂論》思想來考察,均能看出其分別具有在內與抽象、在外與具體的特征。"氣"與"和"聯(lián)結了"聲""音" "樂"三者。"氣"貫穿三者,為三者的基礎;而"和"則是三者的追求目標。簡單來說,音樂之本在于"氣",萬物亦源于此陰陽二氣,無論"聲" "音" "樂"還是人都是"氣",而人演奏音樂、聆聽音樂均是"氣"之活動,人被音樂打動即為人之"氣"與音樂之"氣"相感。至于"氣"的善惡或音樂的好壞,其判斷標準則是"和"與不"和"。在此基礎上,本文嘗試厘清《聲無哀樂論》論辯對象,即純音樂的古今異同,以及最后一組問難中嵇康對雅鄭的態(tài)度等相關問題。"聲""氣"問題最終指向"心",即音樂與人之情感的關系。本文借助西方美學的研究成果,將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劃分為音樂的情感表現(xiàn)力與音樂的情感感染力兩個維度,并將音樂與情感的研究從物與情感的研究中剝離出來。同時,本文對情感本身進行了反思,指出用情感描述音樂的弊端,歸謬否證音樂鑒賞力對音樂審美的重要性。音樂之所以具有情感感染力,究其原因在于音樂的動態(tài)性特征。此正與嵇康"氣"之特征相合。通過與西方音樂美學的對照,本文論證了《聲無哀樂論》音樂思想的現(xiàn)代意蘊。
[Abstract]:鏈瘒璁烘枃鍥寸粫"澹,
本文編號:15574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15574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