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術(shù)理論視域下“非遺”的音樂本體研究——以“嵊州吹打”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 樂隊編制 樂譜形態(tài) 音樂特征 出處:《音樂創(chuàng)作》201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傳承需要音樂家的積極參與,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音樂類"非遺"的研究多集中于音樂學家的史學、民俗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而以作曲技術(shù)理論這一視域為出發(fā)點對其音樂本體的研究尚不多見,這種關(guān)乎音樂各結(jié)構(gòu)元素特征及其建構(gòu)而成的音樂風格的基礎(chǔ)性研究是保存與傳承音樂類"非遺"的藝術(shù)原貌的重要手段之一。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quir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musicians. At present, most of the domestic studies on music "non-heritage" focus on the history, folklore and sociology of musicologists. Howev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osition technolog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study of its music ontology is still rare. This kind of basic research which relate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ructural element of music and its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preserve and inherit the original artistic appearance of music "non-posthumous".
【作者單位】: 浙江音樂學院作曲與指揮系;
【基金】:2016年度浙江省文化廳文化科研項目(項目編號:zw2016025)
【分類號】:J61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凱模;音樂本體存在與文化模式成型[J];民族藝術(shù);1999年02期
2 亢音;;小議音樂與人、音樂本體[J];林區(qū)教學;2011年06期
3 朱金鳳;;回歸音樂本體 活躍欣賞課堂[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年11期
4 王肅;;西方現(xiàn)代闡釋學語境中的音樂本體意義(下)[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王月穎;;試論音樂本體[J];學術(shù)探索;2012年08期
6 王月穎;;音樂本體之思[J];知識經(jīng)濟;2012年18期
7 肖梅;;音樂本體觀論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03期
8 黃曉和;要關(guān)注音樂本體的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2期
9 伍國棟;;什么是“音樂本體”[J];流行歌曲;2012年29期
10 王肅;;西方現(xiàn)代闡釋學語境中的音樂本體意義(上)[J];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黃俊蘭;樸東生:民樂精神家園的堅守者[N];中國文化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月穎;音樂本體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沙日娜;鄂爾多斯準格爾漫瀚調(diào)的演唱探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2 黃海;道象言—音樂本體及其感性表象并表述的可能性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3 內(nèi)堀明子;論西藏山南卡熱鄉(xiāng)藏族兒歌的藝術(shù)特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孫晶晶;孝親的音符[D];杭州師范大學;2011年
5 牟曉凡;“氐羌故里”的山歌子[D];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6 王鳳平;呂梁“彈唱”調(diào)查與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7 涂穎穎;莆田十音的調(diào)查與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8 張瑾;她從遠古走來[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9 李冰;廣東雷州民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曉菡;泱泱大漢 悠悠國魂[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1527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152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