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洞簫與漢族簫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朝鮮族洞簫與漢族簫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朝鮮族洞簫 漢族簫 起源與發(fā)展 形態(tài)構造 演奏風格 共性與個性 美學思想
【摘要】:中國是一個具有多元性文化的國家,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文化猶如百花爭艷般促使著我們民族不斷前行。其中朝鮮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新星,它以獨特而又富有朝鮮族氣息的表達方式向其他所有民族展示了自己豐富的內涵。朝鮮族洞簫是朝鮮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以獨特的演奏方式與動人的音色深深地影響著朝鮮族人民的生產(chǎn)與生活,也極大地展現(xiàn)了朝鮮族音樂美學特點與內涵,深受廣大朝鮮族人民的喜愛。與此同時,漢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發(fā)展與衍變過程中,經(jīng)過歷史與朝代的更迭沉淀,孕育出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之魂,從而形成了豁達、優(yōu)雅、內斂、含蓄的美學特征,簫便是這些美學特征的最佳體現(xiàn)。漢族簫的發(fā)展對中華民族音樂及美學發(fā)展有著很深的影響,從古至今簫以它優(yōu)雅的風格與委婉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了它特有的魅力,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寬廣仁愛、溫文爾雅的民族性格。通過研究本課題,對朝鮮族洞簫及漢族簫的發(fā)展演變、形態(tài)構造、演奏方式的闡述,綜合分析朝鮮族洞簫及漢族簫的異同,深入剖析兩者差異性的成因,從朝鮮族哲學及美學思想與漢族哲學及美學想進行分析,最終達到剖析的目的。
【關鍵詞】:朝鮮族洞簫 漢族簫 起源與發(fā)展 形態(tài)構造 演奏風格 共性與個性 美學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632.13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緒論10-12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10-11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內容11-12
- 第二章 簫的概況12-21
- 2.1 朝鮮族洞簫概況12-18
- 2.1.1 朝鮮族洞簫發(fā)展史12-15
- 2.1.2 朝鮮族洞簫形態(tài)構造15-18
- 2.2 漢族簫概況18-21
- 2.2.1 簫的起源及發(fā)展18-19
- 2.2.2 簫的種類及構造19-21
- 第三章 朝鮮族洞簫與漢族簫共性與個性分析21-29
- 3.1 形態(tài)構造對比21-22
- 3.2 演奏方式與演奏方法對比22-23
- 3.2.1 演奏方式對比22
- 3.2.2 演奏方法對比22-23
- 3.3 演奏技巧與樂曲風格對比23-29
- 3.3.1 演奏技巧對比23-25
- 3.3.2 樂曲風格對比25-29
- 第四章 朝鮮族洞簫與漢族簫差異性成因分析29-43
- 4.1 朝鮮族美學思想分析29-33
- 4.1.1 風流道29-32
- 4.1.2 sin ba ram與meos32-33
- 4.2 漢族美學思想分析33-40
- 4.2.1 道33-37
- 4.2.2 氣韻37-40
- 4.3 美學思想對洞簫音樂的影響40-43
- 4.3.1 朝鮮族美學思想對朝鮮族洞簫音樂的影響40-41
- 4.3.2 漢族美學思想對漢族簫音樂的影響41-43
- 第五章 結論43-46
- 參考文獻46-48
- 附錄48-49
- 謝詞4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立干;;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略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年02期
2 王元驤;;開掘推進梁啟超美學思想的研究——評《梁啟超美學思想研究》[J];云夢學刊;2007年01期
3 李翔德;;當代美國美學思想[J];編創(chuàng)之友;1981年04期
4 郭明輝;“中和”與“和諧”——中西早期美學思想比較札記[J];承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5 黃志浩;先秦的序、稱觀念與中和美學思想的形成[J];文藝研究;1988年06期
6 小茹;老子美學思想初探概略[J];哲學動態(tài);1988年08期
7 莊錫華;艱難時世中的曲折心路——邵荃麟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軌跡[J];江淮論壇;1989年03期
8 莊錫華;;實用:一個時代的美學——邵荃麟美學思想評議[J];江蘇社聯(lián)通訊;1989年02期
9 張健;馬克思早期美學思想發(fā)展探源[J];云南社會科學;1991年01期
10 莊錫華;馬克思恩格斯美學思想的體系[J];蘇州大學學報;199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小不;;梁啟超美學思想對書法藝術的啟示[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公木;;毛澤東美學思想發(fā)微[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3 金雅;;梁啟超美學思想及其價值啟思[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4 劉彥順;;論梁啟超美學思想中的“時間性”問題[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5 陳康生;;毛澤東美學思想初探[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八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3年
6 潘必新;;美,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之花——馬克思美學思想新探[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王秀萍;朱海燕;劉仲華;;論明清茶美學思想的內涵與特征[A];第六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摘要)[C];2010年
8 朱存明;顧穎;;論梁啟超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性意義[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9 莊嚴;章鑄;;從古典和諧走向現(xiàn)代崇高的典型形態(tài)[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七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92年
10 王元驤;;梁啟超“趣味說”的理論構架和現(xiàn)實意義[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振斌;梁啟超美學思想的價值[N];人民日報;2006年
2 錢中文;梁啟超美學思想研究的重要收獲[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張軼;我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美學思想[N];光明日報;2014年
4 陳定家;中國近現(xiàn)代美學研究的可喜收獲[N];文藝報;2005年
5 古風;古老美學思想的再發(fā)現(xiàn)[N];光明日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梁毅;李耀林:藝術家要有美學思想[N];中國文化報;2014年
7 武陟;歐陽中石美學思想初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8 周紀文;美學思想體系的重要成果[N];人民日報;2004年
9 周閱;《千里走單騎》中的“空寂幽玄”美學思想[N];中華讀書報;2006年
10 湖北經(jīng)濟學院藝術學院 馬嵐邋高勝難;淺析達·芬奇的美學思想[N];光明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天波;漢代漆藝美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2 金雅;梁啟超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4年
3 魏紅珊;郭沫若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馬正應;退溪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伏愛華;薩特存在主義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唐善林;鄧以蟄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秀萍;明清茶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8 喬東義;孔穎達美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李文斌;泰戈爾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伍永忠;康有為美學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璐;中國古代服飾紋樣中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4年
2 趙麗媛;論《易傳》美學思想對圖形意象設計的啟示[D];東南大學;2015年
3 段然;朝鮮族洞簫與漢族簫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4 吳銳;湯顯祖唯情美學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5 李賽;以理為美:朱熹美學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年
6 漁文博;試論“人世”美學思想觀[D];青島大學;2010年
7 李燦;林語堂美學思想探微[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洋;馬克思美學思想對于消解現(xiàn)實異化的意義[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9 張迪;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10 王黎黎;禮文之美:《禮記》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267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nlelunwen/102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