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花鼓燈的文化內涵——兼與潘麗同志商榷
本文關鍵詞:論花鼓燈的文化內涵——兼與潘麗同志商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花鼓燈藝術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在長期的文化涵化、濡化過程中,花鼓燈已成為一種相互融合、以和為貴、自娛又娛人的開放性和共榮性很強的文化載體;ü臒粑幕浞煮w現(xiàn)了中華農耕文明的稻作文化和粟作文化在淮河流域的有機融合,其中粟作文化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花鼓燈藝術具有兼容南北文化之優(yōu)長、而以北方文化為主的根本特質。
【作者單位】: 安徽蚌埠學院成人教育學院;
【關鍵詞】: 花鼓燈 文化內涵 農耕文明
【基金】:安徽省教育廳2009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09SK424)
【分類號】:J722.212
【正文快照】: 民間歌舞花鼓燈藝術的研究工作伴隨著“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積極開展而不斷走向深入。對花鼓燈文化內涵方面的探索也有新的突破。其中潘麗博士無疑是近年來研究花鼓燈舞蹈文化多有建樹的舞評人;谖璧干鷳B(tài)學、文化人類學等先進的理論指導,同時得益于深入花鼓燈播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國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特質——創(chuàng)生與融合的文明[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慕羽;西方音樂劇探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馮百躍;;回族民間舞蹈藝術發(fā)展滯后根源解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張國慶;契丹族文化對漢族影響芻論[J];北方文物;1998年03期
4 何麗麗;;宋代市井音樂文化的形成與形態(tài)[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張應華;貴州梭戛“長角苗”民間音樂的分類及其特點[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2年03期
6 張志萍;;感悟民族民間舞蹈的繼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6年01期
7 宋照敏;從嵇康《聲無哀樂論》看音樂審美主體的差異性[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姚藝君;論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9 龐志娟;;論蒙古族文化與蒙古族舞蹈的特點[J];集寧師專學報;2005年03期
10 白寧;論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2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3 相西源;20世紀中國交響音樂作品中的主題構造形態(tài)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4 潘麗;花鼓燈的現(xiàn)時調查與保護的思考[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勝光;數(shù)字化舞蹈藝術的特征表達與視頻檢索技術[D];浙江大學;2003年
2 張應華;貴州梭戛“長角苗”音樂文化生態(tài)考察與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2年
3 曾琳智;論《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音樂性[D];湘潭大學;2003年
4 陳文俊;遼代契丹境內語言文字使用情況探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柳銀珠;中、韓佛教儀式舞蹈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劉麗;“學院派”東北秧歌之文化形態(tài)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吳中蓓;長沙開福寺比丘尼焰口儀式及音樂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8 唐韶軍;中國舞龍的技術風格及社會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承穎;中國百年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1904-2004)[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朱玉江;鹽城淮劇傳承的考察與本土音樂課程建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國風;西方文明的起源與特質[J];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麗;;花鼓燈的文化內涵解讀[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芮淑敏;“圣泉”滋潤的奇葩——談企業(yè)與花鼓燈“聯(lián)姻”[J];舞蹈;2002年05期
3 徐國正;談花鼓燈[J];安徽新戲;2000年03期
4 崔琳;花鼓燈歌的曲式特點[J];中國音樂;1996年01期
5 陳德琥;;論花鼓燈的文化內涵——兼與潘麗同志商榷[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沈齡;談花鼓燈舞蹈語匯的創(chuàng)新[J];舞蹈;1996年05期
7 謝克林;從花鼓燈的保護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體系的構建[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8 劉芳;;安徽花鼓燈的生命力[J];四川戲劇;2007年02期
9 宋忠洋;;花鼓燈——樂舞一體[J];劇作家;2008年04期
10 胡遲;;傳統(tǒng)舞蹈之花鼓燈:生命的喧騰與狂歡[J];綠色視野;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娟;;俄文報刊標題中的文化內涵[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姚潔;;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比較(英文)[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5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3 白興易;趙得成;柴英杰;;文化內涵與工業(yè)設計[A];200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首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文剛;;詩國長城 文化豐碑——中國常德詩墻文化內涵解讀[A];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哲;;中西色彩文化內涵對比研究[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夏曉春;;設計創(chuàng)意是企業(yè)品牌化發(fā)展的原動力[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邵龍寶;;傳統(tǒng)倫理與和諧社會中國公民人格建構[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二)[C];2007年
8 盛新華;;漢語數(shù)詞符號的文化內涵[A];第一屆、第二屆東亞符號學國際會議論文集[C];1998年
9 萬依;;紫禁城文化內涵淺識舉隅[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一輯)[C];1996年
10 馬玉山;;論晉陽古都的文化內涵[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振亞;花鼓燈的新風采[N];安徽日報;2000年
2 ?∮ 王子軍;常麗華:獻身花鼓燈藝術[N];安徽日報;2004年
3 華培蓮;花鼓燈:把根留住[N];安徽日報;2004年
4 湯玲;“中國花鼓燈第一村”緣何花落珠城?[N];蚌埠日報;2005年
5 牛志文;景區(qū)文化內涵至關重要[N];中國旅游報;2005年
6 斐然;重視開發(fā)旅游文化內涵[N];黑龍江日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祁家錄;矢志不渝做大花鼓燈產業(yè)[N];淮南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顧許勝;花鼓燈其實沒“燈”[N];解放日報;2002年
9 記者 李陳續(xù);蚌埠注重傳承保護把花鼓燈越舞越紅火[N];光明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夏樹;東方芭蕾花鼓燈在傳承中保護[N];農民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潘麗;花鼓燈的現(xiàn)時調查與保護的思考[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張小麗;宋代詠史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韓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透視[D];南開大學;2009年
4 趙彩花;前四史論贊文體藝術及其文化內涵[D];復旦大學;2004年
5 朱習文;古天文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張明敏;中國傳統(tǒng)司法審判制度法文化內涵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7 涂敏華;歷代都邑賦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艷麗;先秦兩漢文學老嫗形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渠紅巖;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志萍;當代新疆文學的性別書寫及其文化內涵[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祝軍;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探討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異同與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盛超;漢語動物詞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年
3 姚立萍;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跨文化對比[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冷賽猛;中國古典詩歌英譯中的文化陷阱[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云;功能語義場視角下的英漢顏色詞文化內涵對比[D];湘潭大學;2006年
6 陳華琴;現(xiàn)代漢語慣用語及其文化內涵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余皓揚;中法數(shù)字詞匯的文化內涵[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年
8 莫喬雅;仫佬族依飯節(jié)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傳承[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賀佳音;現(xiàn)代文化辦公用品設計[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孟令質;歲寒三友中西文化內涵對比及其英譯[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論花鼓燈的文化內涵——兼與潘麗同志商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77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50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