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陶瓷裝飾中的嬰戲紋飾與西方藝術品中的兒童形象
發(fā)布時間:2021-07-27 01:21
嬰戲紋飾即描繪兒童游戲時的畫作,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更是陶瓷裝飾中常見的傳統(tǒng)題材。其主要以兒童為主要繪畫對象,表現(xiàn)兒童純真,或借以其他物象,組成吉祥圖案,在我國陶瓷繪畫上廣泛運用,有著深刻的社會形態(tài)特征和思想文化的背景。其始于唐代,興盛于宋金,明清兩朝日臻成熟,并延續(xù)至今。在西方藝術史當中,兒童形象大都通過神話人物或宗教相關的藝術品走進人們視野,用以表現(xiàn)某些宗教思想或精神訴求。本文主要探討陶瓷嬰戲紋飾在我國歷史發(fā)展歷程中的演變概況,以及筆者對我國陶瓷嬰戲紋飾和西方藝術品中兒童形象橫向對比下的一些思考。
【文章來源】:陶瓷研究. 2020,35(01)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長沙窯彩繪嬰戲紋執(zhí)壺
宋代是嬰戲紋飾廣為應用的時期,這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入宋以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大力推行科舉制,促進文化發(fā)展,采取“抑武修文”的國策。“抑武”造成軍事疲弱、邊境戰(zhàn)亂,致使阻隔了絲綢之路,但是又使宋朝的工藝美術很好的受到了本土文化的滋養(yǎng)!靶尬摹笔顾纬幕邼q,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大量增長。宋徽宗是推行“以文治國”的典型,徽宗皇帝大力提倡文化和科學的發(fā)展,他本人不僅書畫技藝精湛,還十分酷愛瓷器。如此種種原因,不管是宮廷制瓷還是民窯產品,宋瓷上的嬰戲紋飾愈加盛行開來,磁州窯、定窯、耀州窯、景德鎮(zhèn)窯等窯口皆有生產。宋代定窯以頑童形象做瓷枕,將平面的藝術表現(xiàn)發(fā)展為立體形象。(圖二)此時,嬰戲紋飾應用于南北方各窯場,形成了一種風尚。與孩童搭配的畫面經(jīng)常有花、球、鴨、鹿等,還會出現(xiàn)劃船、釣魚、騎竹馬、放鞭炮、抽陀螺、蹴鞠等活動場景,但以嬰孩與花卉的題材居多。表現(xiàn)技法包括繪畫、刻花和印花等。同一時期比較典型的還有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磁州窯白地黑花蹴鞠紋枕等。而在各個窯口中,筆者認為磁州窯釉下彩繪嬰戲紋最富有表現(xiàn)力,把孩童的稚幼嬌憨之態(tài)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十分傳神。(圖三)圖二定窯白釉孩兒枕圖三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明清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口劇增,嬰戲紋盛行開來。《飲流齋說瓷》中提到:“繪小兒游戲之畫亦自明始,謂之耍娃娃”,具體表現(xiàn)“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之制,道光時尤為盛行!泵魅f歷年間的青花嬰戲圖圓盒,通高11.3cm,口徑20.8cm,足徑16.2cm。盒上下子母口套合,通體青花裝飾。蓋面主題紋飾為嬰戲,繪16個頑童在庭院中玩耍,下襯以云龍戲珠、雜寶、卷草紋等。紋飾構圖繁而不亂,用筆隨意生動,人物眾多,形象夸張,寓意子孫繁衍。這也是當時百姓生活面貌的寫照,符合時代潮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陶瓷“嬰戲圖”的演變與啟示[J]. 崔琴琴. 上海工藝美術. 2016(02)
本文編號:3304771
【文章來源】:陶瓷研究. 2020,35(01)
【文章頁數(shù)】:3 頁
【部分圖文】:
長沙窯彩繪嬰戲紋執(zhí)壺
宋代是嬰戲紋飾廣為應用的時期,這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入宋以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大力推行科舉制,促進文化發(fā)展,采取“抑武修文”的國策。“抑武”造成軍事疲弱、邊境戰(zhàn)亂,致使阻隔了絲綢之路,但是又使宋朝的工藝美術很好的受到了本土文化的滋養(yǎng)!靶尬摹笔顾纬幕邼q,經(jīng)濟發(fā)達,人口大量增長。宋徽宗是推行“以文治國”的典型,徽宗皇帝大力提倡文化和科學的發(fā)展,他本人不僅書畫技藝精湛,還十分酷愛瓷器。如此種種原因,不管是宮廷制瓷還是民窯產品,宋瓷上的嬰戲紋飾愈加盛行開來,磁州窯、定窯、耀州窯、景德鎮(zhèn)窯等窯口皆有生產。宋代定窯以頑童形象做瓷枕,將平面的藝術表現(xiàn)發(fā)展為立體形象。(圖二)此時,嬰戲紋飾應用于南北方各窯場,形成了一種風尚。與孩童搭配的畫面經(jīng)常有花、球、鴨、鹿等,還會出現(xiàn)劃船、釣魚、騎竹馬、放鞭炮、抽陀螺、蹴鞠等活動場景,但以嬰孩與花卉的題材居多。表現(xiàn)技法包括繪畫、刻花和印花等。同一時期比較典型的還有耀州窯青釉刻花嬰戲紋碗、磁州窯白地黑花蹴鞠紋枕等。而在各個窯口中,筆者認為磁州窯釉下彩繪嬰戲紋最富有表現(xiàn)力,把孩童的稚幼嬌憨之態(tài)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十分傳神。(圖三)圖二定窯白釉孩兒枕圖三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明清時期,社會穩(wěn)定,人口劇增,嬰戲紋盛行開來。《飲流齋說瓷》中提到:“繪小兒游戲之畫亦自明始,謂之耍娃娃”,具體表現(xiàn)“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之制,道光時尤為盛行!泵魅f歷年間的青花嬰戲圖圓盒,通高11.3cm,口徑20.8cm,足徑16.2cm。盒上下子母口套合,通體青花裝飾。蓋面主題紋飾為嬰戲,繪16個頑童在庭院中玩耍,下襯以云龍戲珠、雜寶、卷草紋等。紋飾構圖繁而不亂,用筆隨意生動,人物眾多,形象夸張,寓意子孫繁衍。這也是當時百姓生活面貌的寫照,符合時代潮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陶瓷“嬰戲圖”的演變與啟示[J]. 崔琴琴. 上海工藝美術. 2016(02)
本文編號:33047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30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