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邯鄲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聚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09:00
本文關鍵詞:基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邯鄲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聚落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邯鄲歷史悠久,是著名的“成語之都”,文化底蘊深厚。地處華北平原南端,物產資源較為豐富。在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因素共同影響下,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邯鄲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聚落在歷史的浪潮中逐漸被破壞,經過全面細致的實地調研,本文將視角放在邯鄲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聚落上。在對該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進行一般性研究的基礎上,以批判性地域主義的視角,強調用批判的、辯證的態(tài)度來看待地方民居的特征。結合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對傳統(tǒng)民居聚落周圍的氣候環(huán)境、文化習俗、聚落形成、選址布局、街巷空間、院落類型、建筑特征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將邯鄲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居聚落類型分為山區(qū)、丘陵區(qū)、平原區(qū)進行對比總結,期望可以找出不同地域傳統(tǒng)民居聚落的獨到地域特征與元素符號,并且在傳統(tǒng)民居聚落資料整理和留存上盡一份力。首先,對民居的獨特地域性研究提出迫切要求;其次,尋找理論依據(jù),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優(yōu)勢以及與傳統(tǒng)民居的結合之處;再次,敘述邯鄲的民居現(xiàn)狀,最后,從宏觀到微觀,從聚落、院落到裝飾材料,辯證的分析傳統(tǒng)民居地域性特征,為將來對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傳統(tǒng)民居 聚落 批判性地域主義 地域性 邯鄲地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U241.5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緒論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的必要性12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2-13
- 1.3.1 研究目的12-13
- 1.3.2 研究意義13
- 1.4 研究的可行性13
- 1.5 研究對象13-14
- 1.6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14
- 1.7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4-16
- 1.7.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4-15
- 1.7.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5-16
- 1.8 研究方法與困難16-17
- 1.8.1 研究方法16
- 1.8.2 面臨的困難16-17
- 1.9 研究框架17-19
- 第2章 批判性地域主義理論研究與民居19-31
- 2.1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起源與發(fā)展19
- 2.2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相關內容19-22
- 2.2.1 地域主義建筑理論20
- 2.2.2 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理論20-21
- 2.2.3 對于“批判性地域主義”性質的認識21-22
- 2.3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特征22
- 2.3.1 開放性22
- 2.3.2 批判性22
- 2.3.3 綜合性22
- 2.4 傳統(tǒng)民居22-24
- 2.4.1 民居22-23
- 2.4.2 傳統(tǒng)民居23-24
- 2.5 傳統(tǒng)聚落24-26
- 2.5.1 傳統(tǒng)村落24-25
- 2.5.2 歷史文化名村25-26
- 2.6 批判性地域主義與傳統(tǒng)民居26
- 2.7 以批判性地域主義看待傳統(tǒng)民居的影響因素26-29
- 2.7.1 自然環(huán)境因素27-28
- 2.7.2 歷史文化因素28
- 2.7.3 經濟技術因素28-29
- 2.8 本章小結29-31
- 第3章 邯鄲傳統(tǒng)民居概述31-35
- 3.1 自然環(huán)境31-32
- 3.1.1 地貌特征31-32
- 3.1.2 氣候特征32
- 3.1.3 地方資源32
- 3.2 歷史文化沿革32-33
- 3.3 傳統(tǒng)民居聚落分布情況33-34
- 3.4 本章小結34-35
- 第4章 邯鄲地區(qū)傳統(tǒng)聚落的地域性分析35-57
- 4.1 傳統(tǒng)聚落的形成35-36
- 4.2 選址36-38
- 4.2.1 山水條件36-37
- 4.2.2 風水條件37-38
- 4.2.3“區(qū)位優(yōu)選”38
- 4.3 布局38-40
- 4.3.1 村落的外部形態(tài)38-39
- 4.3.2 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39
- 4.3.3 村落的組成39-40
- 4.3.4 匪患40
- 4.4 街巷與節(jié)點40-42
- 4.4.1 街巷肌理41
- 4.4.2 不規(guī)則的節(jié)點空間41-42
- 4.5 傳統(tǒng)聚落的實例42-56
- 4.5.1 西部太行山區(qū)42-48
- 4.5.2 中部丘陵區(qū)48-53
- 4.5.3 東部平原區(qū)53-56
- 4.6 本章小結56-57
- 第5章 傳統(tǒng)民居的地域性分析57-73
- 5.1 院落形式57-62
- 5.1.1“L”型院落和三合院58
- 5.1.2 單進四合院58-59
- 5.1.3 多進合院59-62
- 5.2 單體民居的特點62-68
- 5.2.1 正房“甩袖”62-63
- 5.2.2 雙層樓房63
- 5.2.3 結構形式63-64
- 5.2.4 墻體類型64
- 5.2.5 屋頂形式64-66
- 5.2.6 地面鋪裝66
- 5.2.7 門窗形式66-67
- 5.2.8 建筑材料67-68
- 5.3 裝飾細節(jié)68-70
- 5.3.1 木雕68-69
- 5.3.2 磚雕69
- 5.3.3 石雕69-70
- 5.3.4 文字類70
- 5.4 邯鄲地區(qū)民居的比較研究70-72
- 5.4.1 院落形式70-71
- 5.4.2 建筑單體71
- 5.4.3 建筑材料71
- 5.4.4 裝飾藝術71
- 5.4.5 原因71-72
- 5.5 本章小結72-73
- 結語73-75
- 致謝75-76
- 參考文獻76-79
- 附錄79-85
- 作者簡介85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科研成果85-8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吳良鏞;;地域建筑文化內涵與時代批判精神——《批判性地域主義——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中文版序[J];重慶建筑;2009年02期
2 盧永毅;;建筑:地域主義與身份認同的歷史景觀[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胡月文;張犁;;創(chuàng)造與轉換——解讀批判性地域主義[J];藝術教育;2013年09期
本文關鍵詞:基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邯鄲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聚落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83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1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