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坯刀:基于地域視角的工具文化探析
發(fā)布時間:2021-02-02 20:00
伴隨著民族意識和文化自信的覺醒,藝術設計工作者們不僅要注重觀念與視野的全球化,同時還要向回追溯,發(fā)掘傳統(tǒng)工具與工藝的歷史和價值。對于每一種手工藝的思考,在審視其產(chǎn)品的使用和制作過程之前,必須首先考察它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景德鎮(zhèn)的優(yōu)秀匠人們結合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特殊的制瓷技藝以及特殊的工具,共同構成了景德鎮(zhèn)特殊的陶瓷文化。而在景德鎮(zhèn)眾多手工陶瓷工具之中,利坯刀雖十分重要,但又極易被研究者忽視。本文試圖從景德鎮(zhèn)制瓷工具中利坯刀的作用、社會背景及地域比較等方面,喚起人們對于看似粗陋的制瓷工具——利坯刀的再認識,從而探究以利坯刀為代表的手工工具中所蘊含的工具文化與景德鎮(zhèn)特性陶瓷工藝文化。
【文章來源】:陶瓷研究. 2020,35(05)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宜興紫砂成型部分制作工具
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陶瓷的成型方式是首先由做坯工根據(jù)所要制作的器物樣式,在轆轤車上用瓷泥拉制出一個大體輪廓,此時不僅坯體較厚,而且器物的形態(tài)和大小等仍與標準有一定距離。即使是經(jīng)過了印坯工序的圓器亦是如此。利坯即是將具有一定干燥強度的泥坯用特定的刀具進行整體的琢削和修整,這個工序決定了器物最后的形制與尺寸。除此之外,由于琢器中的瓶罐樽等器皿體積較大,形態(tài)復雜,有些器型不能一次成型,而是往往分為口、腹、底三個部分分別拉制而成,利坯時再將這幾個部分合而為一,所以琢器中的利坯工序較圓器利坯顯得更為復雜,也更為重要。圖2 宜興紫砂成型部分制作工具
如果說景德鎮(zhèn)的做坯行當里有“三分拉,七分利”之說,那么耀州窯便可以說是“七分拉,三分利”了。耀州窯址附近記于元豐七年(1084年)德應侯碑記的碑文中寫道:“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guī)矩”。由此可見耀州窯的制瓷工匠則是需要在拉制的時候便已經(jīng)基本控制了器物的形體,修坯工所要做的也只是在最后將半干的泥坯上對不夠光滑整潔的部分進行大致修削。同時由于土質的區(qū)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基礎上,耀州窯所用瓷土的干燥強度要大大高于景德鎮(zhèn)所用的高嶺土。因此耀瓷必須要在坯體成型固定后不久,即坯體還處于濕潤的程度下就進行大輪廓上的修削,而這相對于干燥強度較低,干燥后仍可進行細部修整的景德鎮(zhèn)瓷坯來說,是不可能達到后者般輕薄、精細的。加上耀州窯與龍泉窯類似,也未能維持住宋時鼎盛的狀態(tài)而衰于明,技術與工具均未得到很好的延續(xù)和傳承,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耀州窯所使用的修削工具不可能達到景德鎮(zhèn)利坯刀那樣多樣且復雜。圖4 耀州窯修整瓶頸用之特殊用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談肖像瓷畫的肇源及其發(fā)展[J]. 曾開學. 陶瓷研究. 2006(02)
本文編號:3015289
【文章來源】:陶瓷研究. 2020,35(05)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宜興紫砂成型部分制作工具
景德鎮(zhèn)傳統(tǒng)陶瓷的成型方式是首先由做坯工根據(jù)所要制作的器物樣式,在轆轤車上用瓷泥拉制出一個大體輪廓,此時不僅坯體較厚,而且器物的形態(tài)和大小等仍與標準有一定距離。即使是經(jīng)過了印坯工序的圓器亦是如此。利坯即是將具有一定干燥強度的泥坯用特定的刀具進行整體的琢削和修整,這個工序決定了器物最后的形制與尺寸。除此之外,由于琢器中的瓶罐樽等器皿體積較大,形態(tài)復雜,有些器型不能一次成型,而是往往分為口、腹、底三個部分分別拉制而成,利坯時再將這幾個部分合而為一,所以琢器中的利坯工序較圓器利坯顯得更為復雜,也更為重要。圖2 宜興紫砂成型部分制作工具
如果說景德鎮(zhèn)的做坯行當里有“三分拉,七分利”之說,那么耀州窯便可以說是“七分拉,三分利”了。耀州窯址附近記于元豐七年(1084年)德應侯碑記的碑文中寫道:“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guī)矩”。由此可見耀州窯的制瓷工匠則是需要在拉制的時候便已經(jīng)基本控制了器物的形體,修坯工所要做的也只是在最后將半干的泥坯上對不夠光滑整潔的部分進行大致修削。同時由于土質的區(qū)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基礎上,耀州窯所用瓷土的干燥強度要大大高于景德鎮(zhèn)所用的高嶺土。因此耀瓷必須要在坯體成型固定后不久,即坯體還處于濕潤的程度下就進行大輪廓上的修削,而這相對于干燥強度較低,干燥后仍可進行細部修整的景德鎮(zhèn)瓷坯來說,是不可能達到后者般輕薄、精細的。加上耀州窯與龍泉窯類似,也未能維持住宋時鼎盛的狀態(tài)而衰于明,技術與工具均未得到很好的延續(xù)和傳承,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耀州窯所使用的修削工具不可能達到景德鎮(zhèn)利坯刀那樣多樣且復雜。圖4 耀州窯修整瓶頸用之特殊用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談肖像瓷畫的肇源及其發(fā)展[J]. 曾開學. 陶瓷研究. 2006(02)
本文編號:30152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30152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