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裝飾藝術論文 >

漢唐時期儒釋道在玉文化中的碰撞與融合

發(fā)布時間:2017-04-09 21:07

  本文關鍵詞:漢唐時期儒釋道在玉文化中的碰撞與融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玉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對玉文化進行研究和發(fā)掘,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本文以玉文化為主線,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玉器的功能、用途和主要風格,分析探討漢唐時期玉文化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碰撞與融合過程。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儒釋道三家便在理論傳播領域展開了競爭,玉文化是以器物為載體的藝術形式,必然受到三家思想的影響。通過分析漢唐時期玉器的風格及功能,得知道教在吸收道家思想以及戰(zhàn)國時期神仙方術的基礎上,于漢代起就在喪葬玉、祭祀玉等玉器中滲透了“貴生”、求仙思想,并通過強化玉器的宗教功能,通過辟邪類玉器和吉祥文化,在玉文化中搏得一席之地。佛教則通過自身宗教思想和般若美學,在玉器的裝飾內容及功能等方面沖擊了儒道兩家原有的玉文化體系。中國玉器由最初的使用時起,就一直是在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由漢代至封建社會徹底瓦解之前,它的主動權一直掌握在以儒家封建禮制思想為治國之本的統(tǒng)治階級手里,所以相對于繪畫、詩歌等藝術形式,玉文化在體現(xiàn)儒釋道思想的碰撞與融合時,具有滯后性。宋代至今,由于玉器文化逐漸世俗化,民間用玉大量的興起,玉器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宗教色彩減弱,儒釋道三家對于玉文化的影響轉向了美學領域。以道家思想為源的發(fā)散思維,可以拓寬設計思維的靈感源泉;以儒道兩家復歸于樸的至簡思想為源的簡約主義風格設計,可以為流行繁縟設計的當今珠寶首飾帶來新的設計思路;可借鑒儒釋道美學對于“境界”的追求和表達方式,賦予珠寶首飾更多的情感、認知、思想。本文以上述幾種設計思維方法為指導,以發(fā)散思維,造型以象為源,設計制作了《荷》、《塘》兩件首飾,并利用復歸于樸,大道至簡的儒道兩家美學思想為指導,設計了《答案》和《亂》兩件簡約風格首飾,以境生于象外,追求韻外之致的儒釋道美學思想為指導,設計并制作了《愛的牽引》、《一念之間》、《聽荷》、《成長》四件首飾。上述八件作品力求體現(xiàn)儒釋道的審美內涵,旨在繼承儒釋道的美學思想,將其融入到珠寶首飾設計之中。
【關鍵詞】:玉文化 漢唐 儒釋道 審美 首飾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526.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0
  • 第1章 漢之前儒釋道的發(fā)展及玉文化形態(tài)10-18
  • 1.1 漢代之前中國儒道思想的發(fā)展10-13
  • 1.1.1 人類社會審美及思想的起源10-11
  • 1.1.2 中國儒道思想應運而生11-13
  • 1.2 漢代之前中國玉文化的發(fā)展13-15
  • 1.2.1 中國玉文化范疇的定義13-14
  • 1.2.2 漢代之前玉文化的發(fā)展14-15
  • 1.3 玉走進儒道的思想體系15-16
  • 1.4 小結16-18
  • 第2章 漢代玉文化中儒釋道的格局18-30
  • 2.1 漢代儒釋道與玉文化的總體發(fā)展18-20
  • 2.1.1 漢代儒釋道思想的整體發(fā)展18-19
  • 2.1.2 漢代玉文化發(fā)展的總體趨勢19-20
  • 2.2 漢代玉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20-23
  • 2.2.1 君子佩玉20-22
  • 2.2.2 禮儀用玉22-23
  • 2.3 儒道思想共存的玉器23-26
  • 2.3.1 喪葬玉23-25
  • 2.3.2 祭祀用玉25-26
  • 2.3.3 吉祥文字玉璧26
  • 2.4 道教玉器26-29
  • 2.4.1 辟邪類玉26-28
  • 2.4.2 神仙故事題材28-29
  • 2.5 小結29-30
  • 第3章 魏晉至隋朝玉文化中的儒釋道30-37
  • 3.1 社會動蕩期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發(fā)展30-31
  • 3.1.1 盛世為儒,,亂世道佛30
  • 3.1.2 三教合流的試探與準備30-31
  • 3.2 玉文化過渡期的道與佛31-35
  • 3.2.1 過渡期玉文化的概況31-32
  • 3.2.2 避世求道32-34
  • 3.2.3 亂世造佛34-35
  • 3.3 小結35-37
  • 第4章 唐代玉文化中儒釋道的體現(xiàn)形式37-47
  • 4.1 唐代儒釋道與玉文化的總體發(fā)展37-40
  • 4.1.1 統(tǒng)治階級推動儒釋道的融合37
  • 4.1.2 一代女皇與佛教的改變37-39
  • 4.1.3 儒釋道三教思想合流39
  • 4.1.4 唐代玉器工藝的總體風格39-40
  • 4.2 唐代佛教題材玉器40-43
  • 4.2.1 佛教人物元素40-41
  • 4.2.2 植物紋樣41-42
  • 4.2.3 佛教器物42-43
  • 4.3 體現(xiàn)儒家禮制的唐代玉器43-45
  • 4.3.1 玉帶和玉帶挋43-44
  • 4.3.2 玉組佩44-45
  • 4.4 唐代玉文化中儒釋道融合的體現(xiàn)45
  • 4.4.1 道佛共存的玉如意45
  • 4.4.2 儒道共存的觀賞石45
  • 4.5 小結45-47
  • 第5章 儒釋道融合后玉文化的發(fā)展47-53
  • 5.1 中國式審美構建得以完成47-48
  • 5.2 三教合流后玉文化的發(fā)展48-51
  • 5.2.1 玉文化中道教吉祥文化的新形象48-49
  • 5.2.2 融合儒釋道思想的玉器形式49-50
  • 5.2.3 現(xiàn)代玉器文化發(fā)展50-51
  • 5.3 小結51-53
  • 第6章 現(xiàn)代首飾設計中可借鑒的元素53-63
  • 6.1 現(xiàn)代珠寶首飾創(chuàng)新性借鑒53-58
  • 6.1.1 發(fā)散思維53-55
  • 6.1.2 以和為法,材質兼收并蓄55-56
  • 6.1.3 簡約主義56
  • 6.1.4 境生于象外56-58
  • 6.2 個人首飾設計實例58-63
  • 6.2.1 以“象”為源58-59
  • 6.2.2 復歸于樸59-60
  • 6.2.3 韻外之致60-63
  • 第7章 結論63-64
  • 致謝64-65
  • 參考文獻65-68
  • 附錄6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承貴;老子美學與禪宗自然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李四龍;;略論“中國宗教”的兩個思想基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楊淑琴;儒釋道精神與中國人的宗教心理[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4 何松;中國玉文化[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5年03期

5 梁軍;;談中國古代玉文化[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年01期

6 楊奇峰;;儒家美學在中國古典美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張玉璞;;宋前儒佛道三教關系述論[J];齊魯學刊;2011年02期

8 張曉艷;文質彬彬 盡善盡美——儒家美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S1期

9 祁志祥;佛教“三界唯心”論與“美是心影”說[J];蘇州大學學報;1997年02期

10 蔣述卓;試論佛教美學思想[J];云南社會科學;1990年02期


  本文關鍵詞:漢唐時期儒釋道在玉文化中的碰撞與融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610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9610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8f7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