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近代建筑裝飾與審美文化的滲透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pping results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in Harbi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life aesthetics guided by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makes 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field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nd the aesthetic field of decoration culture.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the field feeling inform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on three different levels: cultural effect, national language and artistic form.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
【基金】:黑龍江省科技攻關(guān)項目(GZ10D206)
【分類號】:TU-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國忠;;從生態(tài)學到哲學與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陳進;;論許輝小說的空間敘事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楊彥;;論身體在當代語境下的顯性表達[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王蘇君;;論審美體驗的個體心理發(fā)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5 楊致遠;;《金山》的身體敘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梁國偉;薛永增;;數(shù)字家庭影院:計算機與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重構(gòu)的觀眾身體空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聶欣如;;電影之海釣魚人——德勒茲影像理論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陳也奔;李占剛;;后現(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學對哲學主體關(guān)系的偏離[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年05期
9 吳曉云;;試論歷史意義[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10 吳林博;;審美體驗的心理過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樊悅;;歷史文化名城中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更新——以哈爾濱中央大街的保護更新為例[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單超群;劉松茯;;歷史建筑與歷史地段的同構(gòu)[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3 張云鵬;;論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劉川;劉大平;;哈爾濱道外近代建筑的窗形態(tài)研究[A];中國建筑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人文精神[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6 楊沐;;時空的新內(nèi)涵界定[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7 張再林;燕連福;;從經(jīng)驗到體驗: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徹底經(jīng)驗主義轉(zhuǎn)向[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劉川;劉瑞剛;;哈爾濱道外區(qū)近代城市建筑立面的文化特色淺析[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楊春時;;中西主體間性美學的互補:審美同情說與審美理解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夏婉云;;鸞生與變身——論唐捐詩生發(fā)的時空[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廖述務(wù);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8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丁可;藝舟雙輯:理性與直覺[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10 蔣開君;范梅南現(xiàn)象學教育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zhuǎn)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張正華;手·火·語言—元工具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云云;宇宙·晶體·詩意[D];江南大學;2010年
5 黃安增;“元”參構(gòu)的學術(shù)話語的語義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順超;建筑設(shè)計中材料的知覺表現(xiàn)及運用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羅瑞娟;人文與功能的結(jié)合[D];東華大學;2010年
8 張雯燕;現(xiàn)象學視角下,,當代建筑設(shè)計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學;2011年
9 郭龍;以現(xiàn)象學為導向的過渡空間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10 劉華;中西傳統(tǒng)繪畫透視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邑寧;水泥土強度及滲透特性試驗研究[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6期
2 喬琬峰,李曉嵩,高淑美;地基的滲透性與質(zhì)量事故處理[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2年03期
3 何曉衛(wèi),鄭學民,張林,徐殿紅;普通混凝土在防水工程中的應(yīng)用[J];河南冶金;2003年02期
4 張京生;水泥注漿法加固地基施工工藝[J];山西建筑;2003年03期
5 劉捷,劉耘;城市空間的相互滲透[J];華中建筑;2004年01期
6 姚劍飛;;衛(wèi)生間滲漏的防治[J];科技資訊;2006年21期
7 汪慧貞!100044,車武!100044,胡家駿!100044;淺議城市雨水滲透[J];給水排水;2001年02期
8 周玉華;減水劑、防水劑、膨脹劑在應(yīng)用上的區(qū)別[J];混凝土;2001年06期
9 李蔚,巫紀光;界面軟化——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景觀啟示[J];南方建筑;2003年02期
10 王汝恒,王月明;科學的滲透性與巖土工程的損傷診斷及預測模型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章宇峰;林波榮;朱穎心;;自然通風與建筑熱模型的耦合模擬研究[A];綠色建筑與建筑物理——第九屆全國建筑物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一)[C];2004年
2 唐嬋娟;吳笑梅;樊粵明;;水泥基滲透結(jié)晶型防水材料的研究[A];南方七省(區(qū))硅酸鹽學會第25屆學術(shù)交流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郭力;陳堂;;非飽和混凝土中氯離子輸運問題的邊界元算法[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shù)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孫永波;無機高效防水材料的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2 盧會剛;水泥防水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3 田迪;建筑構(gòu)成要素—窗之解析[D];天津大學;2006年
4 彭小莉;城市公共空間的整合設(shè)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5 林晨霞;中國古典文人園林的山水畫語言[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趙懷棟;再造“自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3742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37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