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髹漆藝術
本文選題:髹漆 + 良渚文化 ; 參考:《中國生漆》2013年04期
【摘要】: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三角洲平原范疇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其精湛的琢玉技術聞名于世,其實,良渚文化的髹漆工藝也很精彩,反山、瑤山、卞加山、梅堰等遺址都出土了為數(shù)不少的髹漆器物,器形多樣,胎骨主要有木胎、陶胎和石胎等,以生活用器為主。髹漆彩繪和髹漆嵌玉技術是這一時期的重大創(chuàng)新,代表了良渚文化漆器裝飾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器物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完美體現(xiàn),也是等級分化的標志之一。髹漆工藝的發(fā)展是人類審美發(fā)展、欲求膨脹、技術進步、財富增長的結果,是為貴族服務的產(chǎn)物,富裕的環(huán)境促使人去注意生活裝飾,愉悅自己。
[Abstract]:Liangzhu culture is a late Neolithic cultur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lain of China. It is famous for its exquisite jade cutting technology. In fact, the painting process of Liangzhu culture is also wonderful, anti-mountain, Yao Shan, Bian Jia Shan, Many lacquer objects have been unearthed from Meiyan site, with various shapes, such as wooden, pottery and stone, and mainly used for daily use. The technique of lacquer painting and lacquer embedding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this period, 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lacquer decoration art in Liangzhu Culture. It is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appliance utility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rks of grade differenti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acquer painting technology is the result of human aesthetic development, desire expans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wealth growth. It is the product of serving the aristocrats. The rich environment urges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coration of life and to delight themselves.
【作者單位】: 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國家質檢公益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編號:201110258
【分類號】:K876.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江蘇昆山市綽墩遺址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2000年01期
2 陳玉寅;;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1963年06期
3 吳蘇;;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8年04期
4 安志敏;;碳-14斷代和中國新石器時代[J];考古;1984年03期
5 方向明;;反山M12再思——良渚遺址群顯貴者墓葬個案的研究[J];南方文物;2006年02期
6 趙曄;;初論良渚文化木質遺存[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7 石超;;浙江史前遺址出土的漆器[J];杭州文博;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曼;聞惠芬;;論古代吳地陶器、玉器的文化涵義和樂器功用[J];長江文化論叢;2007年00期
2 費玲伢;;江蘇新石器時代彩陶系的初步研究[J];長江文化論叢;2011年00期
3 芮國耀;;良渚玉璜再探討[J];東方博物;2008年02期
4 方向明;;反山、瑤山年代問題的再討論[J];東方博物;2008年02期
5 吳汝祚;太湖、杭州灣地區(qū)的史前文化在我國史前史上的地位[J];東南文化;1986年02期
6 紀達凱;江蘇灌云大伊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一次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1988年02期
7 陳國慶;略論江浙地區(qū)史前文化的埋葬習俗[J];東南文化;1990年05期
8 鄭云飛;長江下游原始稻作農(nóng)業(yè)序列初論[J];東南文化;1993年03期
9 聞惠芬;太湖地區(qū)先秦飲食文化初探[J];東南文化;1993年04期
10 ;江蘇昆山綽墩遺址第二次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200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肖夢龍;;試論石斧石(石奔)的按柄與使用——從溧陽沙河出土的帶木柄石斧和石(石奔)談起[A];1980年江蘇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成立大會學術論文集(第二冊)[C];198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石;戰(zhàn)國秦漢漆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高蒙河;長江下游考古時代的環(huán)境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黃厚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史前文化中的鳥形象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4 楊前進;臨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環(huán)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侯仰軍;考古發(fā)現(xiàn)與夏商起源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鄭建明;環(huán)太湖地區(qū)與寧紹平原史前文化演變軌跡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金普軍;漢代髹漆工藝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8 鄭韜凱;從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9 朱怡芳;中國玉石文化傳統(tǒng)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10 李艷紅;中國史前裝飾品的造型和分區(qū)分期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良渚文化玉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其研究歷程[D];吉林大學;2011年
2 趙慧博;良渚文化古玉與仿古鑒別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1年
3 馮義雄;基于生存環(huán)境演變的良渚文化信息圖譜[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4 錢曉駿;基于良渚文化的設計實踐與應用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張瑞虎;江蘇蘇州綽墩遺址孢粉記錄與太湖地區(qū)的古環(huán)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陶潔;早期漆器紋飾與青銅器紋飾內聯(lián)考[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7 石新影;從上古時期玉器看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形成[D];安徽大學;2005年
8 楊用釗;江蘇昆山綽墩遺址古土壤特征及其形成環(huán)境[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9 王慧;杭州灣跨湖橋新石器文化遺址興衰—全新世海平面波動的響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維;中國新石器時代出土玉璜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維棠;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看杭州灣兩岸的全新世古地理[J];地理學報;1983年02期
2 陳晶;中國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木器的應用[J];華夏考古;1994年01期
3 尹煥章;張正祥;;對江蘇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的一些認識[J];考古;1962年03期
4 陳晶;;江蘇常州圩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調查和試掘[J];考古;1974年02期
5 ;浙江嘉興雀幕橋發(fā)現(xiàn)一批黑陶[J];考古;1974年04期
6 吳蘇;;圩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78年04期
7 安志敏;;裴李崗、磁山和仰韶——試論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淵源及發(fā)展[J];考古;1979年04期
8 ;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J];考古;1983年08期
9 ;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0年02期
10 ;杭州水田畈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0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寧遠 周偉民 朱宏中;[N];中國文物報;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光星;;悠悠千載木漆器[J];科學大觀園;2003年03期
2 周世榮;;漢代漆器銘文“■工”考[J];考古;2004年01期
3 周健林;;傳統(tǒng)漆器工藝雜談之一[J];藝術市場;2006年07期
4 周健林;傳統(tǒng)髹漆工藝小錄[J];東南文化;2000年09期
5 葉維軍;;發(fā)揮精品文物效益 夯實“申遺”工作基礎[J];杭州通訊;2006年12期
6 林華東;;良渚發(fā)現(xiàn)的并非古城 良渚文化“古城”獻疑[J];觀察與思考;2008年Z1期
7 陳淑英;;關于良渚文化玉琮的思考與探究[J];文物世界;2010年03期
8 李晶寰;馬王堆一號漢墓漆器的裝飾藝術及其文化內涵[J];考古與文物;1996年03期
9 周健林,陳江;傳承前代 開啟后來——宋代髹漆[J];東南文化;2001年01期
10 賈學德;鄭建明;;人地關系簡論——以環(huán)太湖史前的食物結構變化為例[J];農(nóng)業(yè)考古;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力為;;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漆器的制作工藝及復制[A];文物保護技術(1981~1991)[C];2010年
2 陳振聲;張克學;;修復古代漆器的點滴體會[A];文物保護技術(1981~1991)[C];2010年
3 樓朋林;;琉璃河出土的漆器與復原[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C];2002年
4 張燕;;揚州漢墓漆器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徐日輝;;良渚文化與文明時代初探[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6 劉江衛(wèi);;淺議秦陵百戲俑的夾}5工藝[A];秦文化論叢(第十輯)[C];2003年
7 聶菲;;從湖南西漢高級貴族墓出土漆器審度漢初漆器工藝的傳承與變異[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8 張潔;;漢代漆器云獸紋樣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9 吳雙成;李振光;王磊;;曲阜柴峪漢墓出土漆棺畫的分析保護研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三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邱平;王昌燧;張居中;;古陶產(chǎn)地研究的一點體會[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聞波;漆器文物的保護與修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2 劉金輝;與黃金同價的古代漆器[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3 源往;漆器源流[N];中國商報;2001年
4 記者 潘劍凱;浙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30余件珍貴文物[N];光明日報;2001年
5 張敏 李則斌 朱國平 田名利 鄒憶軍;江蘇無錫丘承墩遺址首次發(fā)現(xiàn)良渚文化高臺墓地的雙祭臺[N];中國文物報;2006年
6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張榮;明代御用監(jiān)造漆器款識[N];團結報;2010年
7 從容;“良渚文化”離世界遺產(chǎn)還有多遠[N];中國文化報;2001年
8 記者 周麗燕 通訊員 王洪中;浙江謀劃搶救“良渚文化遺址”[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9 趙智強邋趙文婧;西漢漆鈁藝醉人[N];中國商報;2007年
10 記者 陶瑋;遺址發(fā)掘古墓頻現(xiàn)[N];嘉興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石;戰(zhàn)國秦漢漆器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郭明建;聚落形態(tài)與玉器生產(chǎn)[D];山東大學;2012年
3 朱怡芳;中國玉石文化傳統(tǒng)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4 鄭建明;環(huán)太湖地區(qū)與寧紹平原史前文化演變軌跡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孔富安;中國古代制玉技術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6 李艷紅;中國史前裝飾品的造型和分區(qū)分期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7 汪洋;廣富林良渚先民體質及文化適應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亮;時空與心靈間的視象[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9 林金鑫;綜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應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黃厚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史前文化中的鳥形象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曉駿;基于良渚文化的設計實踐與應用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楊月光;良渚文化陶,
本文編號:19583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95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