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本主廟的裝飾藝術(shù)研究
本文選題:本主廟 切入點:裝飾藝術(shù) 出處:《云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摘要】:大理白族本主廟大多以明清建筑布局裝飾為典型范本。它是一種發(fā)展完善,高度成熟的民間建筑形式。白族藝匠施藝于門樓、照壁、墻垣、戲臺、金庫、銀庫、供案、香爐、宮殿外的臺基、門窗、回廊、大屋頂以及宮殿內(nèi)的天花、墻壁、神臺等部位,除髹漆、粉飾外,幾乎動用一切材質(zhì),采用雕塑、繪畫、書法題壁等表現(xiàn)手法對每一構(gòu)件和部位進行精雕細刻和不遺余力的修飾,其中以木雕和彩繪為最典型代表。白族藝匠采用象形、會意、諧音、借喻、比擬等手法,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裝飾題材及紋樣,并通過多樣與整一、對比與調(diào)和、對稱與均衡、節(jié)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憑借抽象的藝術(shù)語言來寄托對于幸福、美好、富庶和吉祥的向往與追求。使得裝飾風格呈現(xiàn)出世俗化與演進性特征,裝飾技術(shù)具有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特征。 大理白族本主廟的裝飾藝術(shù)集白族民間藝術(shù)之大成,全面反映了白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觀念,它是白族審美文化精神的民間范本,它的產(chǎn)生與蓬勃發(fā)展有豐厚的土壤。多元復合型白族文化奠定了白族本主廟裝飾藝術(shù)的基礎:發(fā)達的地方經(jīng)濟發(fā)達促進了本主廟裝飾藝術(shù)的全面發(fā)展;藝匠高超的技藝使本主廟裝飾藝術(shù)的內(nèi)容和形式高度成熟。白族鄉(xiāng)民的宗教觀、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等觀念精神孕育了本主廟裝飾藝術(shù)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表現(xiàn)在敬神禮人以人為本;求吉祈福,樂天安命;崇德慕賢,至善至美;文化整合,雅俗共賞;夸飾神權(quán),寓理于情等五個方面。
[Abstract]:The main temple of the Bai nationality in Dali takes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decora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a typical model.It is a well-developed and highly mature form of folk architecture.Bai artisans work in gateways, walls, walls, theatres, vaults, silverhouses, testimonies, incense furnaces, bases outside palaces, doors and windows, corridors, large roofs, and ceilings, walls, shrines and other parts of the palace, except for lacquer and whitewash.Using almost all materials, the use of sculpture,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other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of each component and part of the meticulous and spare no effort to decorate, in which wood carving and painting as the most typical representative.Bai artisans use pictographs, understanding, homophony, metaphor, analogy and other techniques to create rich decorative themes and patterns, and apply the rules of formal beauty such as diversity and unity, contrast and harmony, symmetry and balance, rhythm and rhythm, etc.Relying on abstract artistic language to ascribe to happiness, beauty, prosperity and auspicious yearning and pursuit.The decorative styl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ularization and evolution, and the decorative tech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main temple of the Bai nationality in Dali is the great success of the folk art of the Bai nationality, which comprehensively reflects the aesthetic taste and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Bai people. It is the folk model of the aesthetic cultural spirit of the Bai nationality and has rich soil for its emergence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The diversified and complex Bai cultur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main temple of the Bai nationality: the developed local economy promot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main temple, and the superb skill of the artisan mad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main temple highly mature.The religious, ethical, aesthetic, value and natural concepts of the Bai people have given birth to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decorative art of the temple,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worship of God, the worship of the people, the blessing of the blessing, the peace of heaven, and the admiration of the virtuous and virtuous.The most beautiful; cultural integration, elegant and common appreciation; bragging divine power, living in the feelings of five aspects.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5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楊田;汪順玉;;一項基于大理白族學生英語語音音位習得的研究——兼談英語語音音位習得[J];考試周刊;2011年54期
2 李乾夫;;明代政治文化下大理白族士人的政治心態(tài)[J];前沿;2011年12期
3 陳海波;徐冉;;舞[J];民族文學;2011年07期
4 袁守穎;;影視《五朵金花》中白族文化生活的藝術(shù)詮釋[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5 ;《小心肝》(白族民歌)[J];廣播歌選;2011年06期
6 柴磊;;云龍縣團結(jié)鄉(xiāng)彝族音樂特點淺析[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7 張乃光;;米螺螄項鏈[J];山花;2011年18期
8 楊劉忠;;白族“繞三靈”活動中的音樂歌舞形式及特點[J];民族音樂;2011年02期
9 歐陽小抒;武文婷;王毅;;沙溪散記[J];大理文化;2011年08期
10 馬誠;;古往今來大理人口知多少[J];大理文化;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建英;;明清以來大理地區(qū)白族音樂的歷史文化生成[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二輯)[C];2011年
2 李福軍;;白族本主文化與儒家思想探微——兼論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五次學術(shù)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賓慧中;;大理白族傳統(tǒng)民居結(jié)構(gòu)體系源流探析[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4 瞿明安;;傣族、白族、基諾族文化適應機制的比較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郭思九;;云南少數(shù)民族戲劇的早期形態(tài)[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銳明;大理白族“栽秧會”[N];云南日報;2004年
2 丁文早;淺談大理白族服飾文化[N];大理日報(漢);2011年
3 本報記者 辛向東;蒼山洱海的祝福[N];大理日報(漢);2008年
4 劉揚武;火紅的大理白族三月街[N];云南政協(xié)報;2001年
5 趙靜;白族蓮池會的社會功能[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李曉岑 朱霞;新華——大理白族的工藝村[N];中國民族報;2002年
7 記者 梁沂濱;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慶建州50周年[N];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8 記者 李承祖、李倩;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慶建州五十周年[N];人民日報;2006年
9 曉雪;蒼洱毓靈秀:白族[N];光明日報;2008年
10 記者 張澍;何金平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代理州長[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黃雪梅;云南大理白族祖先崇拜中的孝道化育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田素慶;“原生態(tài)”的幻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陳繼揚;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5 賓慧中;中國白族傳統(tǒng)合院民居營建技藝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6 何志魁;白族母性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羅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學;2011年
8 耿毅;白族農(nóng)村社區(qū)文化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金東朝;中國云南大理白族傳統(tǒng)宗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10 姜南;云南諸葛亮南征傳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峻姝;大理白族本主廟的裝飾藝術(shù)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2 李正周;大理白族圖案視覺語義的解讀與運用研究[D];云南藝術(shù)學院;2011年
3 曾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民族文化傳承問題研究[D];大理學院;2012年
4 陳紅梅;云南大理白族銀器藝術(sh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杜釗;文化遺產(chǎn)保護視野下的大理白族檔案發(fā)掘利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6 劉兵;大理白族三月街變遷的影響因素研究[D];貴州財經(jīng)學院;2012年
7 羅文海;云南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建筑的形式與理念[D];昆明理工大學;2004年
8 楊婷;大理白族婚喪習俗變遷及其倫理觀察[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9 李乾夫;明代大理白族政治倫理思想略論[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楊紅梅;大理白族“繞三靈”中“執(zhí)樹舞”的文化解讀[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30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730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