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造成史前南北陶器裝飾風格的差異
本文關鍵詞: 南北 彩陶 素面刻劃 地質資源 出處:《江漢考古》200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新石器時代,南北陶器裝飾已出現不同面貌,大體說來,黃河中上游為一種,表現為彩繪的樣式:長江中游為一種,表現出素面刻劃的特征。造成差異的原因,地理資源即無機質礦物顏料的多寡是第一位的,這一推論大體符合彩陶分布狀況,和歷史文獻記載以及現代探礦資料。
[Abstract]:In the Neolithic Age, the north and south pottery ornaments had different featur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one of the styles of painti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howed the features of the plain surface. The number of inorganic mineral pigments is the first in geographical resources, which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colored pottery,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odern prospecting data.
【作者單位】: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分類號】:K87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邵望平,汪遵國;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新世紀——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教授訪談錄[J];東南文化;199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智勇;;淺析陶寺文明形成的推動因素[J];滄桑;2007年02期
2 蔣成,李明斌;四川溫江縣魚鳧村遺址分析[J];東南文化;1998年04期
3 沈頌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考古學的發(fā)展[J];郭沫若學刊;2003年03期
4 李紅日,張鳳霞;虞舜居于蒲坂 即帝位于平陽考[J];晉陽學刊;2004年05期
5 曹兵武;;聚落考古學的幾個問題[J];考古;1995年03期
6 吳銳;;論侯外廬先生的城市國家文明觀(下)[J];中國農業(yè)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Z1期
7 毛曦;舊石器時代可納入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圍[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李明斌;成都地區(qū)戰(zhàn)國考古學遺存初步研究[J];四川文物;1999年03期
9 趙玉鐘,張玉勤;論堯文化[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10 張玉勤;張輝杰;;論黃帝、炎帝及華夏文明的起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毛曦;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地理[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鄭韜凱;從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蘆軍;祭祀與中國早期國家歷史互動進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波;;臨夏發(fā)現彩陶人頭像[J];文物;1993年05期
2 ;彩陶[J];山區(qū)開發(fā);2003年05期
3 張宛生;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賞析[J];文物世界;2002年03期
4 毛文秀;馬家窯彩陶摹繪[J];絲綢之路;2003年05期
5 何光偉;試論中國的彩陶藝術[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08期
6 李耀柄;連載2 中國瓷器的時代特征——新石器時代的陶(一)[J];紫禁城;2004年02期
7 施茜 ,張景輝;論彩陶紋樣的發(fā)生與演變[J];景德鎮(zhèn)陶瓷;2004年02期
8 楊菊華;人頭形器口彩陶瓶[J];歷史教學;1998年04期
9 李志欽;我國最早的山水畫雛形——一件史前彩陶上的山和太陽紋樣[J];美術觀察;1999年01期
10 余琪;把握彩陶藝術的審美特征[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冰;;淮北民間工藝的奇葩——界首彩陶[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仝雙梅;邵樹勛;劉義;;貴州富硒地質資源及富硒產品開發(fā)研究現狀[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何鈺;;海貝紋彩陶壺瑣談[A];甘肅省錢幣學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專輯[C];2001年
4 李彬;;挖掘當地人文地理資源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報告[A];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5 劉廣潤;劉吉平;;數字流域中的地質環(huán)境與地質資源問題[A];新世紀科技與湖北經濟發(fā)展——2001首屆湖北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1年
6 康鎮(zhèn)江;;深圳海域地質資源開發(fā)利用與環(huán)境地質保護規(guī)劃的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7 ;一位叩訪古代中國的勤謹謙和的學者——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編輯委員會[A];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8 曹一;;卜辭“立中”內涵考察——兼談商代天文學史研究方法[A];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周紅興;;難忘的記憶[A];郭沫若研究第三輯[C];1987年
10 丁鋒;張志剛;景東升;;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A];資源·環(huán)境·和諧社會——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海峰 實習生 肖云龍;彩陶驚現羅布泊[N];新疆日報(漢);2010年
2 趙輝;讓彩陶綻放異彩[N];宜興日報;2009年
3 王國棟;中國史前彩陶的起源新解[N];青海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張春海;土的凝重 火的熱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郁秋;彩陶文化:遠古文明的奇葩[N];蘭州日報;2005年
6 胡其偉;青海彩陶典型器與過渡型器初探[N];青海日報;2003年
7 郎樹德;別開生面的馬家窯彩陶[N];蘭州日報;2005年
8 記者 韓傳號;馬家窯彩陶驚現“第一龍”,可能起源于蛙[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9 王國棟;新解中國史前彩陶的起源[N];青海日報;2009年
10 李力;彩陶的發(fā)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戶曉輝;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發(fā)生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0年
2 丁鋒;我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3 劉長禮;城市地質環(huán)境風險經濟學評價[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
4 范建華;環(huán)滇池城區(qū)地質環(huán)境資源綜合評價與規(guī)劃[D];吉林大學;2008年
5 陳亮明;湖南森林公園森林景觀資源特征與森林文化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2年
6 陳華文;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地質環(huán)境的經濟學分析——以上海城市地質環(huán)境為例[D];復旦大學;2004年
7 陳儉;崇明島都市型國家地質公園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8 李雪;“眾工之跡”——景德鎮(zhèn)明代民窯青花的“線”藝術特征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9 李波;云南旅游地質景觀類型與區(qū)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10 劉云;云南中東部旅游溫泉空間結構及其整合開發(f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興;河南省體育自然地理資源的開發(fā)現狀及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2 阿力木江·祖農;喀什市維吾爾族傳統(tǒng)土陶工藝調查[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文輝;咸陽城市地質環(huán)境質量評價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研究[D];長安大學;2004年
4 文靜;試析馬家窯文化彩陶紋飾[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盧微微;淺析馬家窯彩陶的裝飾紋樣及文化內涵[D];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
6 王麗霞;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的彩陶意象紋飾[D];蘇州大學;2006年
7 臧金棟;火與土的孕育—原始彩陶造型與紋飾探析[D];山東大學;2008年
8 陳鋼;地質資源數據三維顯示軟件的設計與實現[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石建軍;本溪地區(qū)地質資源優(yōu)化利用的研究[D];東北大學;2005年
10 陳s,
本文編號:14979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497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