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清代中原民間會館裝飾中的儒、道、佛融合
本文關鍵詞:現(xiàn)存清代中原民間會館裝飾中的儒、道、佛融合 出處:《裝飾》2009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清代 中原 會館 儒家精髓 道教故事 佛教意味
【摘要】:清代是中國古建筑藝術臻于完美的最后一個高潮期。中原地處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交沖要地,其建筑工藝融北方雄渾壯觀之氣勢和南方嚴謹柔美之風格于一體,成為一處風標獨樹的古建筑典范之作。加之當時寓居中原的山、陜商賈"蓋壓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財力對會館建筑傾力投入,從而使中原地區(qū)的會館建筑為斯時斯地建筑工程之冠。文章主要從中原現(xiàn)存會館建筑裝飾內容中所蘊含的儒家精髓、道教故事、佛教意味闡述了清代商人外商內儒的氣質和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旨,給今人以啟迪。
[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is the last high tide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al art. The Central Plains is located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major areas. Its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mbines the majestic momentum of the north and the rigorous and soft style of the south, and becomes an example of an ancient building with a wind symbol and a unique tree. In addition, it lived in the mountain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t that time. Shaanxi merchants "cover the pressure of the three rivers" than the rich psychology, with its deep financial resources to the building of the guild pour into. In order to make the Central Plains Guild Building as the top of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he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existing hall building decoration content contained in the essenc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story. The Buddhist meaning elaborated the Qing Dynasty merchant merchant inside Confucianism's temperament and the human-oriented spiritual intention, gave the present person to enlighten.
【作者單位】: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基金】: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搶救、保護與研究課題(課題號05DG122)
【分類號】:TU-86
【正文快照】: 建于清代的中原商業(yè)會館中,木雕、石雕、磚雕等雕刻藝術寫生狀物,技藝超然。會館在建造時“運巨材于南北,訪名匠于天下”,成為清代民間建筑水平的佼佼者。如河南社旗山陜會館被譽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當時的會館由商人籌資筑建,是清代商賈文化精神風貌在建筑裝飾中的寫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許檀;清代河南賒旗鎮(zhèn)的商業(yè)——基于山陜會館碑刻資料的考察[J];歷史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冬穎;“變風變雅”與春秋時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2 王桂清;從“三言”“二拍”中商人入仕途徑看商人的官本位意識情結[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3 黃利榮,常俊玲;陜北窯洞建筑的變遷及發(fā)展趨向[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李光福;中國傳統(tǒng)富人觀之省思[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5 彭紅;北京紫禁城建筑藝術的文化象征意義[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徐杰舜;閩南福佬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華南漢族族群研究之五[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7 任放;二十世紀明清市鎮(zhèn)經濟研究[J];歷史研究;2001年05期
8 閆天靈;民族民間文化多樣性的來源、存替規(guī)則及其分類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05期
9 王飛;;明清時期賈魯河對豫東經濟影響的考察——以周家口為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03期
10 鄧玉娜;清代河南集鎮(zhèn)的發(fā)展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海燕;明清易代與話本小說的變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4 張萍;明清陜西商業(yè)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彤昊;建造研究批判[D];清華大學;2004年
6 孫強;晚明商業(yè)資本的籌集方式、經營機制及信用關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周偉;建筑空間解析及傳統(tǒng)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年
8 游歡孫;近代蘇州地區(qū)市鎮(zhèn)經濟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任軍;建筑紀念性讀解[D];天津大學;2004年
10 趙樹廷;清代山東對外貿易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中偉;清代陜西市鎮(zhèn)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2 鄧玉娜;清代河南的糧食貿易及其對城鎮(zhèn)化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紀慧娟;明代驛傳與經濟的發(fā)展[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4 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場管理法制建設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菁;近代湖南桐油貿易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6 祝國紅;古代中日民間貿易述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7 周驚濤;明清徽商與江浙地區(qū)的文教事業(yè)[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8 秦宗財;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9 聶敏;明清陜西茶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年
10 劉兵;建友公司在阿爾及利亞的國際競爭[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許檀;清代中葉的洛陽商業(yè)——以山陜會館碑刻資料為中心的考察[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許檀;清代河南的商業(yè)重鎮(zhèn)周口——明清時期河南商業(yè)城鎮(zhèn)的個案考察[J];中國史研究;2003年01期
3 許檀;明清時期城鄉(xiāng)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及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江華;;清代惠陵勘估處的機構建置與職能[J];建筑師;2010年02期
2 ;世界記憶遺產——“樣式雷”[J];世界遺產;2010年04期
3 ;德國ift Rosenheim測試中心凱利博士參觀鄭州中原公司——密封膠歐洲標準技術交流[J];門窗;2011年08期
4 趙麗;;北海匾額楹聯(lián)現(xiàn)狀分析與意境解讀[J];古建園林技術;2011年02期
5 劉韶軍;;河南省社旗縣老城傳統(tǒng)格局構成分析[J];建筑與文化;2011年08期
6 馬軍;耿傳宇;;大直徑挖孔擴底灌注樁的設計和應用[J];河南水利;2002年06期
7 王鶴;董衛(wèi);;沈陽城市形態(tài)歷史變遷研究——從明衛(wèi)城到清盛京時期[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1年01期
8 包文瑞;;追憶中國明清家居[J];大舞臺;2011年08期
9 谷云黎;;南寧的古城墻、防洪古堤及其維修情況調查[J];古建園林技術;2011年02期
10 陸激;李寧;蔡夢雷;;建筑的可意象性分析——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綜合大樓方案設計[J];華中建筑;2011年07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玉玲;立中原 望世界[N];光明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田秀忠;圓中原百姓安居夢想 鑄常綠集團基業(yè)常綠[N];平頂山日報;2010年
3 特約記者 鄭戰(zhàn)波 通訊員 井曉靜;杭蕭著力打造中原鋼結構龍頭[N];洛陽日報;2009年
4 鄭周;發(fā)展預拌砂漿 實現(xiàn)中原綠色夢想[N];中國建材報;2008年
5 經濟視點報記者 史遠征;中原建材城:大物流帶動下的鄭西“起航”[N];經濟視點報;2010年
6 尚輝良;八冶中原分公司生產經營勢頭旺[N];金昌日報;2009年
7 記者 闕愛民 通訊員 張中立;南陽80億元打造中原第一石材基地[N];河南日報;2009年
8 本報駐河南記者 王新順 徐治平;中原建材航母 獨領時代風騷[N];中華建筑報;2010年
9 通訊員 王廣濱 楊愛來;創(chuàng)建世界“兩最” 點亮中原明珠[N];建筑時報;2009年
10 崔保亮;中原大化多舉措筑牢“防火墻”[N];中國化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茂生;清代沈陽城市發(fā)展與空間形態(tài)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楊星星;清代歸善縣客家圍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3 何韶穎;清代廣州佛教寺院與城市生活[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鐘志偉;清代臺灣筑城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李小偉;清代大式殿堂體系彈塑性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能評估[D];長安大學;2006年
3 彭博雅;湘中漣源地區(qū)清代大宅民居建筑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4 秦婧;中原窯洞文化生態(tài)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242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42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