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地方小曲《西廂調》的價值及傳承保護研究
本文關鍵詞:白銀地方小曲《西廂調》的價值及傳承保護研究
【摘要】:白銀地方小曲《西廂調》是發(fā)祥于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大川渡村的民間戲曲。由大川渡舉人張海潤在國子監(jiān)期間創(chuàng)作完成,已有百年的歷史。其內容是根據(jù)元代王實甫所作《西廂記》改編而來,故事情節(jié)真摯感人,突出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純樸忠厚的品質及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在各種樂器的伴奏下更顯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及豐富的內心世界!段鲙{》小曲創(chuàng)作于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生長于黃河沿岸,扎根于民間,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學術價值、社會價值等。但是伴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西廂調》小曲原生態(tài)的特征已不再受到世人的重視與喜愛,加之能真正用古調雅音演唱的人越來越少,藝人老齡化,傳承后繼無人,面臨失傳的險境。為此,筆者通過對該小曲的歷史淵源、內容特征、價值探究,針對該小曲的傳承保護策略進行研究論述,力圖為該小曲的發(fā)展前景作出一些貢獻。本文共由五部分構成:《西廂調》小曲的歷史淵源與流布情況、《西廂調》小曲基本內容及基本特征、《西廂調》小曲重要價值研究、《西廂調》小曲傳承保護研究、結論。
【關鍵詞】:西廂調小曲 價值 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607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3
-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7-8
- 二、研究的相關理論及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9
-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9-10
- 四、《西廂調》小曲相關信息10-11
- 五、論文基本框架11-13
- 第一章 《西廂調》小曲歷史淵源與流布情況13-15
- 第一節(jié) 歷史淵源13-14
- 第二節(jié) 流布情況14-15
- 第二章 《西廂調》小曲基本內容及基本特征15-17
- 第一節(jié) 《西廂調》小曲基本內容15-16
- 一、故事情節(jié)15
- 二、采用曲調15
- 三、伴奏樂器與相關道具15-16
- 第二節(jié) 《西廂調》小曲基本特征16-17
- 一、曲調特點16
- 二、演唱形式16
- 三、演出場所16
- 四、差異性特征16-17
- 第三章 《西廂調》小曲重要價值研究17-34
- 第一節(jié) 歷史文化價值17-21
- 一、歷史價值17
- 二、文化價值17-21
- 第二節(jié) 學術藝術價值21-29
- 一、學術價值21-25
- 二、藝術價值25-29
- 第三節(jié) 社會經濟價值29-34
- 一、社會價值29-31
- 二、經濟價值31-34
- 第四章 《西廂調》小曲傳承保護研究34-41
- 第一節(jié) 《西廂調》小曲瀕危狀況34
- 第二節(jié) 《西廂調》小曲衰落的原因34
- 一、大眾傳媒對小曲的外界沖擊34
- 二、人口流動對小曲的內部沖擊34
- 第三節(jié) 搶救《西廂調》小曲的價值與意義34-36
- 一、搶救《西廂調》小曲的價值35
- 二、搶救《西廂調》小曲的意義35-36
- 第四節(jié) 《西廂調》小曲傳承與保護現(xiàn)狀36-37
- 一、傳承譜系與傳承人簡介36-37
- 二、已采取的保護措施37
- 第五節(jié) 搶救《西廂調》小曲工作的難點與相應的策略建議37-41
- 一、搶救工作的難點37
- 二、搶救工作的策略建議37-41
- 結論41-43
- 一、主要結論41
- 二、研究展望41-43
- 參考文獻43-45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謝4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浩;;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對策研究[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9年09期
2 哈紅莉;;從原生態(tài)民歌的教育看其傳承和發(fā)展[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9期
3 哈紅莉;;從原生態(tài)民歌的教育看其傳承和發(fā)展[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4期
4 谷楓;韋曉康;于浩;馬強;;“工布響箭”的文化變遷與傳承保護[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楊銀波;;淺議地方民歌進課堂對民歌的傳承意義[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09期
6 胡艷麗;;三省坡侗族“六月六”歌會的保護與挖掘[J];滄桑;2011年02期
7 向思全;;基于數(shù)碼技術的土家族刺繡工藝傳承與保護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薄清江;;山西布老虎:地域民間文化的寓意探析與傳承保護[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年05期
9 周麗寧;;淺談山西河曲二人臺的源與流[J];黃河之聲;2006年08期
10 萬瑩;;論安徽花鼓燈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培芝;;宣恩耍耍起源發(fā)展及傳承保護淺談[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2 張敏杰;;黑龍江流域三皮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其藝術的生存發(fā)展[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尉富國;;西部大開發(fā)與右江流域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保護[A];歷史的啟示——右江流域民族歷史文化與經濟開發(fā)研討會暨廣西歷史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3年
4 林崔宏;;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納西族“東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喬方輝;張U_龍;;從“百年面塑村”的發(fā)展談民間藝術傳承保護及開發(fā)的意義[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水連;;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并舉打造石城特色文化——關于對“石城燈彩”保護傳承發(fā)展工作的思考[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7 蔣效倫;;弘揚和發(fā)展木洞山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榮譽稱號[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8 王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A];科學發(fā)展觀與區(qū)域旅游開發(fā)研究——第十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文選[C];2004年
9 李崇林;;新疆庫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與保護[A];龜茲學研究(第三輯)[C];2008年
10 王q,
本文編號:9304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93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