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和文學的角度淺談“河湟花兒”的藝術特征
本文關鍵詞:從音樂和文學的角度淺談“河湟花兒”的藝術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花兒 體裁 音樂特征 文學結構 繼承 發(fā)展
【摘要】:“花兒”廣泛流傳于我國西北高原地區(qū)以甘肅、青海、寧夏等省(自治區(qū))為中心的回、漢、藏、東鄉(xiāng)、保安、裕固、撒拉、土等八個民族中,并向周邊擴散至陜西、四川、內蒙古等地區(qū)。此外,它還有兩個“飛地”,一個是位于天山山脈東段北麓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其周邊地區(qū);另一個是位于天山山脈西段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的東干族聚居區(qū)。 “花兒”是一種高亢、嘹亮而又細膩、抒情的北方山歌。由于當?shù)靥厥獾牡乩憝h(huán)境、物候氣象條件、民風習俗、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方式、音樂審美等方面的原因,決定了“花兒”無論是在音樂特征上還是在文學結構方式上,都有著共同的地域性特征和鮮明的民族性色彩;又由于當?shù)貪h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交錯局面,各少數(shù)民族既有各自的民族語言和宗教信仰,又通用當?shù)氐臐h族北方方言,決定了“花兒”令調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 “花兒”作為一個典型的北方山歌歌種,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就有無數(shù)的專家、學者從文學、音樂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以及民族語言學等等方面都進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且這些研究者當中不乏一些外國人;另外,在當?shù)赜性S多民間歌手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并尊稱他們?yōu)椤盎▋和酢?這一大批出身于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民歌者,都在“花兒”的傳唱領域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正是他們把“花兒”從農村唱到了城市,又從城市唱出國門并登上了國際舞臺。所有這些都使得“花兒”這個民間歌種為世人所認識和了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飛速發(fā)展,如何傳承又如何發(fā)展是當今傳統(tǒng)藝術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花兒”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同其他傳統(tǒng)藝術一樣,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從聲樂專業(yè)的角度來講呢,既然是歌,它總歸是用來演唱的,所有的分析和論述都是為唱得好來做準備的。那么,從專業(yè)演唱角度來談“花兒”的傳承和發(fā)展也就顯得更有必要、更加緊迫了。 所以,本論文通過對“花兒”的音樂特征與文學結構特征的比較研究,并結合自身專業(yè)演唱背景,進行了較深入的分析和論述,目的是為了使自己在今后的“花兒”演唱中既能夠保持原令調的風格特征,又能夠符合當今時代人們的藝術審美要求,即:在原生態(tài)的基礎上得到升華。
【關鍵詞】:花兒 體裁 音樂特征 文學結構 繼承 發(fā)展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607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錄6-8
- 引言8-9
- 第一章 、概述9-13
- 第二章 、“花兒”的流派和民族屬性13-17
- 第一節(jié)、“河湟花兒”13-15
- 第二節(jié)、“洮岷花兒”15
- 第三節(jié)、寧夏“六盤山山花兒”15-17
- 第三章 、“河湟花兒”的音樂特征17-27
- 第一節(jié)、“河湟花兒”的音調結構17-24
- 一、三音列結構形式17-18
- 二、四音列結構形式18-20
- 三、完整的五聲音階結構形式20-24
- 第二節(jié)、“河湟花兒”的節(jié)拍節(jié)奏特征24-25
- 第三節(jié)、“河湟花兒”的曲式結構25-27
- 第四章 、“河湟花兒”的文學特征27-35
- 第一節(jié)、“河湟花兒”的演唱內容27
- 一、情歌27
- 二、生活歌27
- 三、本子歌27
- 第二節(jié)、“河湟花兒”的唱詞格律27-29
- 一、頭尾齊式27-28
- 二、折斷腰式28-29
- 第三節(jié)、“河湟花兒”的句子節(jié)奏29
- 第四節(jié)、“河湟花兒”的襯字、襯詞、襯句特征29-31
- 一、襯字29-30
- 二、襯詞30-31
- 三、襯句31
- 第五節(jié)、“河湟花兒”的押韻格式31-35
- 一、通韻31-32
- 二、交韻32-33
- 三、間韻33-34
- 四、隨韻34-35
- 第五章 、當今“花兒”演唱的現(xiàn)狀35-48
- 第一節(jié)、民間演唱與舞臺演藝“花兒”的異同35-37
- 一、民間演唱35
- 二、舞臺演藝35-37
- 第二節(jié)、民間與專業(yè)歌手演唱“花兒”的比較研究37-46
- 第三節(jié)、結合聲樂專業(yè)淺談“花兒”的傳承與發(fā)展46-48
- 結語48-49
- 參考資料49-52
- 致謝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吉文莉;;試論“花兒”的稱謂、起源與發(fā)展[J];甘肅高師學報;2007年06期
2 趙靜;;花兒藝術特征分析[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劉育林;我國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qū)的再劃分[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薛正昌;;黃土地上的“花兒王”——馬生林花兒及寧夏花兒保護[J];寧夏社會科學;2008年03期
5 薛正昌;;“花兒”三大流派之一——六盤山花兒——張明星與他的花兒析論[J];寧夏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6 張志娟;;花兒緣起之民俗學、人類學解析——以河州花兒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7 魏泉鳴;青海對花兒來龍去脈的探討[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03期
8 吳紅燕;;草根“花兒”詞作家冶進元[J];群文天地;2011年07期
9 郝蘇民;戚曉萍;;文化生態(tài)·文化空間·政府主導與“非遺”關系——以西北“花兒”的洮岷流派(南路)流行區(qū)KPT村為個案[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郗慧民;;“花兒”的襯詞[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汪平;西北地區(qū)回族宴席曲及其流變[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2 閆國芳;鄉(xiāng)土社會視閾下的花兒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3 周亮;花兒的文學性與音樂性關系及傳承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軍林;西北民歌“花兒”的審美文化闡釋[D];湖北民族學院;2011年
2 王薇薇;試論寧夏六盤山區(qū)傳統(tǒng)花兒的悲劇性特征[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胡麗霞;現(xiàn)代傳媒與“花兒”變遷[D];蘭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700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87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