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合唱中演唱技巧的運用
本文關鍵詞:聲樂合唱中演唱技巧的運用
【摘要】:一首完美的合唱歌曲,是以合唱者對歌曲內(nèi)涵有了深刻了解為前提的。而這種感觸需要通過音樂的旋律來表達。旋律是情感的外化,是表達情感的工具。因此旋律的表達便是合唱者共同情感的表達。合唱者的情感能否正確完美的表達,就要看合唱者是否擁有高超的演技。合唱者通過內(nèi)心對音樂的感悟,通過旋律將情感外化,帶領聽眾走進一種情景,觸摸在該種情景下的感覺。領悟具有深層含義的作品,感受音樂的靈動和美好。例如在《啊,我的太陽》的合唱中,第一部分需要表達的是戀人之間的彼此的期盼和甜甜的想念,需要用強弱交替的的演唱技巧來表達這種輕柔、細膩的感覺。但在第二部分需要用激情來表現(xiàn)對戀人間的真誠的贊美和對美好愛情的贊美。這就需要聲樂演唱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關鍵詞】: 旋律 藝術美感 音質(zhì) 演唱技巧
【分類號】:J616.2
【正文快照】: 歌聲和旋律是人類靈魂深處的思想表達。合唱,作為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同種感情不同種音質(zhì)的統(tǒng)一表達。是一篇歌唱者感情交匯,用旋律撞擊出來的華麗樂章。要完成一次完美的合唱,不僅僅要求合唱者與合唱者之間配合默契,彼此信任。還要求合唱者之間對音律有著共同的把握和感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肖玲;;傳統(tǒng)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與借鑒——以創(chuàng)作歌曲《梅蘭芳》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王巖;;演唱技巧及情感分析對聲樂演唱的重要性——淺談美聲唱法[J];大眾文藝;2010年13期
3 邱雅洲;;論聲樂演唱中表演的相關訓練方法及其審美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王禹奇;;音樂語言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及其意義[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5 張書彬;;略論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與個性體現(xiàn)[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段友芳;;土家音樂文化與黃梅戲的完美融合——論黃梅戲《妹娃要過河》的音樂特色[J];戲曲藝術;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甘詠梅;;傳統(tǒng)戲曲與現(xiàn)代演唱藝術的結(jié)合[J];大舞臺;2012年07期
2 劉媛媛;;芻議民族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J];芒種;2012年17期
3 黃敏姣;;中國民族唱法中真假聲結(jié)合的演唱技法研究[J];學理論;2013年08期
4 張麗;;淺談體態(tài)律動練習在聲樂表演中的意義[J];華章;2013年13期
5 王茵東;;論聲樂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運用[J];太原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6 陸立華;;聲樂演唱中的情感和語言研究[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年05期
7 李靜;;淺析中國民族唱法中的戲曲表演藝術[J];作家;2012年04期
8 延永松;;淺談戲曲表演中氣息的運用[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年Z1期
9 李曦;;從歌曲《千古絕唱》看戲曲聲腔藝術在民族聲樂中的吸收、融合與發(fā)展[J];藝術教育;2013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駱思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藝術理論對聲樂藝術的啟示[D];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
2 陳大陽;音樂劇的藝術特征以及對聲樂教學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雷佳;融戲曲唱法于民族唱法[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4 曹麗紅;淺談黃華麗歌唱藝術特征及其對聲樂教學的啟示[D];河南大學;2012年
5 張秋景;京腔京韻自多情[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6 楊顏嘉;澧州荊河戲的唱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玉萍;淺談戲曲藝術在民族聲樂中的價值定位[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朱榕端;;音樂演唱中情感與情緒的關系[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07年01期
3 王飛;;淺談中國傳統(tǒng)戲曲演唱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8期
4 白寧;論中國現(xiàn)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尚小云;談四功五法[J];戲曲藝術;1982年02期
6 辛雨歌;;談戲曲身段的教學[J];戲曲藝術;2008年03期
7 張艷麗;;音樂藝術教學與民族情感教育[J];藝術教育;2007年04期
8 張雪蓮;;民族聲樂應借助戲曲表演抒發(fā)情感[J];藝術教育;2007年08期
9 王保榮;;論傳統(tǒng)戲曲在當代民族聲樂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10 尚長榮;;師恩難忘 師范永存 回憶恩師侯喜瑞先生[J];中國京劇;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皮曉彩;論民族聲樂作品《漁舟唱晚》的藝術特色及演唱技巧[J];中國音樂;2005年03期
2 丁蜀還;;“神韻·意境”的詠唱——淺談藝術歌曲《楓橋夜泊》[J];音樂創(chuàng)作;2006年05期
3 阿飛;;草原深處的赤裸靈魂——Sainkho[J];消費;2006年05期
4 田婧;;卡門詠嘆調(diào)《塞維利亞老城墻旁邊》的演唱研究[J];黃河之聲;2007年08期
5 李海燕;;談莫扎特藝術歌曲的演唱[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寧彤;;東北民歌的演唱技巧與風格[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于蕾;;淺析陜北信天游的藝術特點[J];林區(qū)教學;2009年10期
8 趙杰;;連斯基詠嘆調(diào)《青春,你在哪里》的音樂分析與演唱技巧[J];鄂州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9 余宇;;陜北民歌的藝術特色[J];科技信息;2010年27期
10 李蓓;;如何正確的理解和演唱詠嘆調(diào)——歌劇《茶花女》選段《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為例[J];大舞臺;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鳴雷;;論原創(chuàng)歌曲的演唱[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魏秀榮;;簡談民歌演唱藝術的美學特征[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3 王德君;;自創(chuàng)旋律與高師視唱練耳教學改善探究[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4 閆琛;;淺議鋼琴教學中音樂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5 李明;顏永紅;;SonicTune旋律識別系統(tǒng)介紹[A];中國聲學學會2005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5]論文集[C];2005年
6 鄒承瑞;;“四部和聲寫作”要領[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藍雪霏;;論中國畬族民歌結(jié)構的非漢語言因素[A];畬族文化研究(下冊)[C];2003年
8 李明;;中國傳統(tǒng)吟誦音樂及其唱法[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9 何佳玲;;羅忠昒先生教我們學和聲——淺論勛伯格和聲體系[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金鐵宏;;論和聲寫作的程序[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向兵;“不朽的旋律”回蕩在南太平洋[N];人民日報;2005年
2 國人;“跳進”的旋律[N];中華工商時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李紅艷;中國聲音奏出世界旋律[N];北京日報;2010年
4 楊大林;關于兩只老虎的美炒旋律[N];音樂周報;2004年
5 李成生;沖破黑暗的旋律[N];人民日報;2009年
6 仲呈祥;時代音符 歌壇精品[N];中國藝術報;2006年
7 仲呈祥;時代音符 歌壇精品[N];人民日報;2006年
8 田湘宜;五音旋律的熱血豪情[N];音樂周報;2008年
9 高峰;李海鷹:用旋律記載時代變遷[N];中國藝術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王志遠;穿越時空的旋律 跨越世紀的樂章[N];青海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周雪豐;鋼琴音樂的力度形態(tài)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3 張磊;論支聲及其在西方現(xiàn)代音樂中的應用[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4 傅顯舟;音樂劇歌曲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5 蒯衛(wèi)華;昆曲商調(diào)曲牌曲腔關系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6 匡君;二十世紀中國民族管弦樂配器中的音色觀念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7 馮存凌;勛伯格《空中花園篇》(op.15)詩樂關系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8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9 巴奈·母路;靈路上的音樂[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10 戴寧;太湖地區(qū)民間信仰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錦華;珠聯(lián)璧合的魅力[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雅心;羅西尼歌劇《灰姑娘》戲劇與主要唱段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孔群;淺析福雷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表現(xiàn)功能及對演唱的意義[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莎;王志信創(chuàng)作民間故事聲樂作品初探[D];河南大學;2009年
5 楊萍;施光南聲樂作品藝術特點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6 王彥蘅;金湖秧歌的藝術特色及其演唱風格[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左莉;對《長征組歌》藝術風格與演唱處理的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晨燃;菏澤地區(qū)民歌曲調(diào)與演唱風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吳麗芳;唐山地區(qū)民歌演唱技巧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趙春美;論黃自《思鄉(xiāng)》《春思曲》《玫瑰三愿》三首藝術歌曲的教學特點[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05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70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