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shù)與傳播學院;
【分類號】:J616-4;G64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雪;;論俄羅斯歌曲《黑眼睛》的呼吸運用及情感表現(xiàn)[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S1期
2 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張艷林;;傳統(tǒng)民歌在當代民族聲樂中的價值和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4 宋雷;;關(guān)于歌曲演唱二度創(chuàng)作的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5 魏桂珍;;談兒童聲樂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6 王雯;;淺談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孟姜女》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8期
7 李磊;;淺談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高艷;;新課改下的多元化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探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施啟龍;;中國民族唱法發(fā)展的新思考[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線穎瑩;;高師聲樂教學之“主體間性”理論探微[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郭超;;歌唱的藝術(shù)處理[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2 趙德韻;;多媒體技術(shù)在普通話教學中的實驗研究[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史yN琳;;聲樂演唱中語言情感藝術(shù)的探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音樂專輯)[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峽;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唱歌教學的目標定位、內(nèi)容構(gòu)建及實施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3 楊曉靜;歌曲翻譯三符變化說[D];黑龍江大學;2012年
4 張強;新中國初期民族歌劇表演藝術(shù)研究(1949-1966)[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2年
5 盛雯;中國歌劇表演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趙海英;方言學視野下的山西民間音樂[D];山西大學;2013年
7 郭小青;《唱論》辨析[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慧;冀北地區(qū)“漫瀚調(diào)”演唱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戈寧;東北民歌女性角色演繹的“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謝菁;基于聲樂演唱的藝術(shù)美探究中國民族聲樂之“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楠;普通高等院校聲樂教學手段與教材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文皓;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歌唱藝術(shù)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婁姝妹;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的歌唱藝術(shù)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亮亮;面罩唱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丹;論民歌演唱中的“潤腔”[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鹿鳳琴;影響聲樂教學與表演的心理因素[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10 王麗娟;中國民族聲樂發(fā)展的時代性特征[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壽曾;我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幾點想法[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Z2期
2 嚴桂琴;;略論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戲劇文學;2003年11期
3 涂怡嵐;;中國民族聲樂:以交流促進步 因創(chuàng)新得發(fā)展——2007“第三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綜述[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黃敏姣;;當今民族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J];劇作家;2008年05期
5 祁玉珍;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風格訓練[J];中國音樂;1986年03期
6 蔡遠鴻;;聲樂教學的科學性辨析[J];藝術(shù)教育;2007年04期
7 丁雅賢;;我的民族聲樂藝術(shù)實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樊鳳龍;;民族聲樂教育教學方法之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09期
9 肖麗艷;;民族聲樂對戲曲的吸納與借鑒[J];大眾文藝;2010年18期
10 路逵震;;民族聲樂的盛會——“丁雅賢教學演唱30年師生聯(lián)合演出音樂會”聽后[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宋迪;;淺論高校傳媒音樂教育中和聲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與改革探索[A];全國和聲復(fù)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李眾川;;理工科院校應(yīng)重視音樂素質(zhì)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孫鵬;胡英華;;關(guān)于音樂藝術(shù)的特殊性問題[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陳國威;;和聲課教學中亟待認識與須加強的幾個方面[A];全國和聲復(fù)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郭鵬;;中國手風琴教學及教學對象特點的研究[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6 任紅軍;;試點工作背景下高師《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課程改革實踐研究[A];全國和聲復(fù)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7 徐嘉琪;;淺談民歌的娛樂價值[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8 蔣吟;;幼師琴法教學中的差異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A];高等學校藝術(shù)教育研究[C];2003年
9 劉琨;;論強化高師視唱練耳教學的師范性[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高峰;王昆:民族聲樂教學要注重風格多樣化[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2 梁占峰;打分彰顯大學問[N];音樂周報;2010年
3 記者 劉茜;謳歌祖國 回報恩師[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盧惠文;群眾舞蹈的社會作用[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盧惠文;淺談舞蹈的社會作用[N];甘肅日報;2008年
6 羅志旋;“金鐘”折射當下聲樂教育[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明言;蔑視 輕視 無視 重視[N];音樂周報;2007年
8 記者 伍斌;青歌賽民族唱法千人一嗓[N];解放日報;2010年
9 駐陜西記者 任學武;《陜西民間鼓舞博覽》填補民間鼓舞研究空白[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郭祥義;著名聲樂教育家談藝考前準備:上場前絕對禁食大蒜、肥肉、啤酒[N];音樂生活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紅紅;普通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陳晶;論鋼琴教學中四手聯(lián)彈的重要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克永;論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特點及其貢獻[D];河北大學;2010年
4 朱筱;論鄒文琴民族聲樂教學特點及其貢獻[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5 韓冰;孜孜潤育筑心樓 桃李枝下好園丁[D];河南大學;2011年
6 王穎;西安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學實踐[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7 李曉雅;從龔琳娜“新風格”音樂看民族聲樂教學[D];信陽師范學院;2012年
8 楊小燕;論中國早期藝術(shù)歌曲對現(xiàn)代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和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江奇;潤腔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容世杰;聲部劃分、聲音分類與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緊密結(jié)合的必要性[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25300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530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