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葛天氏地望及葛天氏音樂對中原音樂的影響
[Abstract]:GE Tian's music is the oldest music form in China and the source of Chinese music. From the Lu Chun Qiu. In the ancient music chapter, "the joy of the past Getian family," three people held oxtail and cast enough songs for eight englishments, one was to carry the people, the other was to carry the people, three to be sane, three to work hard, four to work hard, five to respect the heavens, six to achieve imperial feats, and seven to rely on the earth.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eight days of the total animal", the GE Tian clan is located in GE Xiang, Ningli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and the content of GE Tian's music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Ningl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ancient GE Tian's music in Ningling also prove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music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GE Tian's music on the music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Chinese music.
【作者單位】: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杰;;論《聊齋志異》中的儒商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9年03期
2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李霞;論儒道生命觀的理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沈素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德治”與“和諧”——以《大學》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陳望衡;;炫目的學術(shù)景觀:美育的凸起——20世紀初社會轉(zhuǎn)型之際美學現(xiàn)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徐紀陽;;“魯迅傳統(tǒng)”的對接與錯位——論光復(fù)初期魯迅在臺傳播的若干文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8 盧文婷;;破碎的身/影:續(xù)寫與對話——《野草》與德國浪漫主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劉偉菁;孔子啟發(fā)教育思想的時代詮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陸學莉;;宋元小說中唐俠女形象的嬗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向榮;;被低估的大師與外省文學的身份認同——兼論文學的地緣政治學[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張勁松;;晴雯雙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劇[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肖國棟;;論《野草》的悖論心理結(jié)構(gòu)[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晴;;論人物紀念館的人文精神[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飛;;論魯迅的家族意識[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魯迅與實用主義兒童教育思想[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趙京華;;普羅文學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讀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論20世紀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學的同時代性[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易彬;;雜文精神、黑暗鬼影與死火世界——魯迅與穆旦比較論[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xùn):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9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躍華;對人與社會的批判與拷問[D];河北大學;2007年
2 閆娜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yīng)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張慶;黃河影響下的商丘古城空間格局探微[D];鄭州大學;2010年
5 劉利軒;商丘與平遙古城空間形態(tài)比較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6 王麗麗;魯迅與《萌芽月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敏;;論葛天氏地望及葛天氏音樂對中原音樂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莊煦;試論“中和之美”與“陰柔之美”[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3年05期
3 李健,劉佳寧;論書法的中和之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梁玉水;中和之美:作為一種語言結(jié)構(gòu)意義分析之初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3期
5 劉景亮,譚靜波;中和之美與大團圓[J];藝術(shù)百家;2001年01期
6 游友基;中和之美與詩的滲入——談儒家思想對“三言”藝術(shù)的制約[J];中州學刊;1991年02期
7 牛芙珍;一個美學的核心范疇——“中和之美”再探[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8 張鴻閣;論孔子的文藝觀[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劉曄;;中國古典舞與“中和之美”[J];藝術(shù)百家;2005年06期
10 雷嘉彥;;“中和之美”美學原則與自由低音手風琴演奏[J];新疆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彩燕;;黑龍江文化特質(zhì)——中原文化亞文化溯源[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六[C];2009年
2 楊建華;趙菊梅;;晉陜高原龍山晚期到商代文化格局的變化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guān)系[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3 李金坤;;楚文化與中原文化淵源六論[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王彥武;;突出地域特色振興中原文化[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專題論壇特邀報告集[C];2008年
5 王彥武;;突出地域特色 振興中原文化[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文化強省戰(zhàn)略與科技支撐論壇文集[C];2008年
6 顧亞亮;史欣鵑;;黃河中下游傳統(tǒng)文化對心理咨詢療效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孫建國;徐振;;網(wǎng)絡(luò)地圖在解讀中原文化中的應(yīng)用[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文化強省戰(zhàn)略與科技支撐論壇文集[C];2008年
8 徐心希;;從閩越族的漢化看閩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往和融合[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談新敏;;中原傳統(tǒng)文化與公民意識[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10 湯漳平;許晶;;關(guān)于中原文化與閩南文化關(guān)系研究的幾點思考[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蘇建軍;中原文化:匆忙走在申遺路上[N];中國婦女報;2004年
2 本報評論員;魅力安陽 精彩紛呈[N];安陽日報;2007年
3 王全書;解讀中原文化 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N];河南日報;2007年
4 劉平邋張浩;中原文化天津行活動將啟動[N];天津日報;2007年
5 記者 熊飛;精心打造視覺盛宴 充分展示河南良好形象[N];河南日報;2008年
6 記者 陳茁;中原文化藝術(shù)學院在鄭州新區(qū)奠基[N];河南日報;2010年
7 勝棟;從諸葛亮躬耕地看中原文化的品牌價值[N];經(jīng)濟視點報;2011年
8 本版編輯邋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 朱夏炎 河南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 鄧本章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 郭俊民 深圳報業(yè)集團副總編輯 張家勇;弘揚中原文化 促進中原崛起[N];河南日報;2007年
9 孔玉芳;清點豐厚家底 推動“兩大跨越”[N];河南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劉洋;中原文化有廣闊市場[N];河南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鄭東軍;中原文化與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2 韓金秋;夏商西周時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3 李鐘洙;夫余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沈文雪;宋金文學整合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張欣宏;蒙古族傳統(tǒng)家具裝飾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6年
6 吳文清;兩周中原與楚文化視野下的器物工藝比較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7 王曉文;中國現(xiàn)代邊地小說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寶龍;蒙醫(yī)學和中醫(yī)學的比較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9 王建國;東晉南遷士族與文學[D];復(fù)旦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時空闡釋[D];湘潭大學;2003年
2 張曉延;基于區(qū)位商的中原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惠芳;孔子“樂教”思想對當代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涂平;中國古典悲喜劇美學初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黃姍;商代青銅器獸面紋與良渚玉器獸面紋關(guān)系之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6年
6 張春霄;灰色人生[D];暨南大學;2005年
7 薛銘丹;基于區(qū)域文化傳播的地方衛(wèi)視發(fā)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黃志強;中國畫中和之美、寫意及點線面之思考[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秀英;元雜劇創(chuàng)作中的中庸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申洋;重塑中原“美”[D];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725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217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