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與文化身份認同——當今中國作曲家思想焦點研究之二
本文選題:全球化 + 中性化 ; 參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摘要】:民族性是20世紀以來中國作曲家主動或被動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們一直奉行的"借鑒西方技法創(chuàng)作中國風格作品"信條的重要方面。作曲家有各種看法,如體驗民間生活、吸取民間音樂素材、民族性體現(xiàn)在神似而非形似、寓民族性于個性之中而不需要特別強調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又涉及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文化身份認同。顯然,民族性問題與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是密切相關的。本文認為要明確"民族"的家族、族群和民族(國家)層次,文化身份的強調恰恰說明它的喪失;"神似"的落實需要考慮音樂的特殊性;這兩個問題應該放在全球化背景中思考,特別要考慮環(huán)境和人的主體性的"中性化"現(xiàn)狀,認清"自然多元"與"人工多元"的不同。
[Abstract]:Nationality is a problem that Chinese composers have been thinking actively or passively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ir creed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Western techniques to create Chinese style works". Composers have a variety of views, such as experiencing folk life, absorbing folk music materials, nationality reflected in the divine likeness rather than form similarity,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personality without special emphasis, and so 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y also involve cultural identity, they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carry out cultural identity. Obviously, the issue of nation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empha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family, ethnic group and national (state) level of "nation" is precisely an explanation of its loss, a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vine resemblance" needs to consider the particularity of music. These two problem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neutraliz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subjectivity, and recogn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pluralism" and "artificial pluralism".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基金】:2002-200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器樂創(chuàng)作研究》,批準號02JAZJD760002
【分類號】:J6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宋瑾;;中性化:后西方化時代的趨勢(引論)——關于多元音樂文化新樣態(tài)的預測[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霍陶純;;認同或抗拒——關于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在中國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0年06期
2 曾錦藩;模糊思維與藝術創(chuàng)作[J];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宋瑾;;后現(xiàn)代思想與音樂人類學(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年03期
4 胡斌;;文化相對主義:一種多元音樂文化觀察的理論視角[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宋瑾;;沖突與選擇:音樂人類學研究中的不同價值立場[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宋瑾;;后現(xiàn)代差異觀與音樂主體文化身份[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明言;;立一個界標——21世紀10年來(2000~2009)中國音樂批評關鍵詞語梳理[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宋瑾;;后現(xiàn)代主義“小型敘事”與音樂人類學的田野作業(yè)[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宋瑾;;說的哲學與做的哲學及其他——略說中西音樂美學[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10 楊沐;;跨進21世紀的音樂人類學:國際潮流與中國實踐[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廖紅宇;福建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崔瑩;后現(xiàn)代音樂及其美學問題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祁艾;對音樂表演藝術中跨界現(xiàn)象的探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2年
2 張韌潔;我國民族高校本科音樂美學教育問題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08年
3 侯e,
本文編號:18386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838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