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民族音樂的璀璨明珠
本文選題:信天游 + 榆林地區(qū)。 參考:《新聞愛好者》2010年09期
【摘要】:正信天游主要流傳在陜西北部的榆林地區(qū)和延安地區(qū)以北諸縣。這一帶山大溝深,溝峁連綿。由于自然環(huán)境惡劣,缺樹少雨、土質(zhì)貧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再加上生產(chǎn)方式落后,長期以來,形成了封閉式小農(nóng)經(jīng)濟。因此,歷史上這一
[Abstract]:Zhengxin Tianyou mainly spread in Yulin region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counties north of Yan'an area. The mountains and gullies are deep in this area, and the ridges and knolls are continuous. Because of the bad natural environment, lack of trees and less rain, poor soil, blocked traffic, sparsely populated, and backward production mode, a closed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has been formed for a long time. So, historically,
【作者單位】: 河南省婦女干部學校;
【分類號】:J60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左軍;對編輯美學原則及其特征的探討[J];編輯學報;1995年04期
2 弭希榮;大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鐘首民;英文廣告語言的審美特征[J];長沙交通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4 強巴曲杰;藏族舞蹈審美特征略探[J];中國藏學;2002年04期
5 董鋒;論悲傷美[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季桂起;從人的審美到審美的人——試論馬克思關(guān)于人的發(fā)展的一條思想線索[J];德州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尹均生;報告文學文體美學辨析[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8 王世福;試論城市設(shè)計的作用[J];規(guī)劃師;2000年05期
9 馮長彬;數(shù)學美初探[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S2期
10 呼宇;;試論藝術(shù)批評和現(xiàn)代美術(shù)欣賞[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常君睿;;論大學生的審美個性及其培養(yǎng)——康德美學思想的啟示[A];特色·個性·人才強國戰(zhàn)略——2004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永紅;詩筑的遠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林大志;四蕭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3年
3 張建;立美教育認識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方建鋒;論現(xiàn)代教育中的實質(zhì)非理性現(xiàn)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邵曉峰;中國傳統(tǒng)家具和繪畫的關(guān)系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6 李靜;幼兒漢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黔敏;德育學科課程:從理念到運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任軍;建筑紀念性讀解[D];天津大學;2004年
9 季芳;實踐美學的生態(tài)維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梅漢成;覺醒與繁榮[D];東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兵;近百年中國美育觀念演變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褚冬竹;彈性·整合[D];重慶大學;2001年
3 葉楚定;中學文學教學審美空白說[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馮鞏;相聲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探索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魏華;陳洪綬與倫勃朗藝術(shù)人格心理探析與比較[D];河南大學;2002年
6 陳祁巖;設(shè)計藝術(shù)中的“格式塔”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7 龐華瑋;電視新聞形式的美學價值[D];暨南大學;2002年
8 謝穎穎 ;王昆聲樂表演藝術(shù)風格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娟;李商隱詠史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彭立鴻;普列漢諾夫與中國現(xiàn)代文藝思潮[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溱;;陜北信天游的語言特點[J];大舞臺;2011年06期
2 羅斌;趙士軍;;情真意更切——大型陜北信天游歌舞劇《蘭花花》臆語[J];舞蹈;2010年12期
3 李晨;吳志棟;;對陜西榆林地區(qū)二人臺的調(diào)查研究[J];音樂天地;2011年07期
4 ;《老祖先留下個人愛人》(信天游)[J];廣播歌選;2011年06期
5 狄馬;;民歌的魅力之源[J];延安文學;2011年03期
6 侯西平;;淺析歌曲《蘭花花》的演唱風格[J];音樂天地;2011年07期
7 王彥;;大情陜北[J];詞刊;2011年07期
8 魏安石;;陜北民間歌舞的歷史探源[J];飛天;2011年12期
9 王圣fE;羅利國;;黃土地放歌[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樂);2011年04期
10 馬中海;;陜北民歌《蘭花花》的音樂學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劉凱;;“花兒”——蘊育成長于西部的獨特民歌[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李曉利;;優(yōu)美動聽的陜北民歌[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3 邢孔輝;;簡論崖州民歌的旅游文化價值[A];2010當代海南論壇文集(上)[C];2011年
4 陳勁松;;云南“原生態(tài)音樂”模式的現(xiàn)代詮釋[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研究論叢(第三輯)[C];2011年
5 張燕;;保護發(fā)展民歌藝術(shù)的功臣——聽専恩鳳老師唱歌有感[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0一一年)[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京記者 吳越;超載的“信天游”[N];文匯報;2010年
2 劉智遠;信天游帶我走進黃土地[N];榆林日報;2010年
3 胡廣深;信天游唱響北京城[N];榆林日報;2010年
4 高鵑 劉謹 記者 南衛(wèi)東;延安推出大型多媒體黃土風情文化演出《信天游永世唱不完》[N];延安日報;2010年
5 郭志東;大型陜北民歌史詩《信天游》轟動西安[N];延安日報;2005年
6 趙世民;信天游——任憑歌聲自然[N];音樂周報;2005年
7 記者 王鋒;李希劉兆年陳強韓燁等與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一起觀看信天游歌舞劇《山丹丹》[N];延安日報;2007年
8 本報通訊員 孫偉;“交響信天游”唱響上海之春[N];音樂周報;2008年
9 蕭梅;走近黃土高原音樂文化[N];音樂周報;2006年
10 閆文學;吳起縣大型陜北信天游歌舞劇《山丹丹》轟動省城[N];延安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尉金瑩;從《圪梁梁》走近信天游[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2 張紅霞;陜北民歌與晉北民歌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金華芳;《陜北四章》第一樂章的音樂分析及演奏心得[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4 梁振中;信天游演唱的多維透視[D];西安音樂學院;2007年
5 于麗;陜北榆林地區(qū)“大場秧歌”音樂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寇利利;陜北民歌演唱方法對當代民族聲樂演唱的啟示[D];西安音樂學院;2011年
7 鄭玉林;隴東民歌的特征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新惠;試論陜北民歌及其演唱風格[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馮卓慧;蒙漢文明的碰撞與交融——論草原民歌蒙漢調(diào)[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10 祁寶鋒;寧夏六盤山地區(qū)“山花兒”及其演唱風格[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057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80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