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箏的演變及其流派特色
本文關(guān)鍵詞: 箏 古今 演變 流派 出處:《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特有民族樂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流行。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箏在各地的民歌說唱戲曲藝術(shù)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并與各個地區(qū)的器樂相融合,形成了秦箏陜西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近代以降,又產(chǎn)生了蒙古箏派、朝鮮伽耶琴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浙江箏派,最終形成中華箏樂流派紛呈、風格多樣、相互爭奇斗艷的局面。
[Abstract]:Zheng is an ancient and uniqu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been popular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long development process, Zhe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art of folk songs, rap and opera. And with the various regions of instrumental music fusion, formed the Qin Zheng Shaanxi school, Henan Zheng school, Shandong Zheng school, modern to descend, but also produced the Mongolian Guzheng school, Korea Jiayeqin Zheng school, Chaozhou Zheng school, Hakka Zheng school, Fujian Zheng school. Zhejiang Zheng School,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Zheng music schools, diverse styles, competing for each other.
【作者單位】: 南通大學藝術(shù)學院;
【分類號】:J632.32
【正文快照】: 箏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樂器之一,被譽為“仁者之器”、“眾樂之師”,歷千年而不衰。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箏已在秦地盛行,故被稱為“秦箏”、“古箏”,還曾被稱為“瑤箏”、“銀箏”、“云箏”、“素箏”等。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箏與各個地區(qū)的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等民間音樂相融合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蔡振宇;;中國古箏五大流派簡介[J];大眾文藝(理論);2008年07期
2 王曉平;箏藝的歷史變遷和流派的形成[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3 李秋蒔;;簡析九大箏派的傳承關(guān)系[J];音樂生活;2012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慧;王恒展;;論《聊齋志異》中兩性角色的錯位[J];蒲松齡研究;2006年03期
2 褚半農(nóng);;亦談《醒夢駢言》與吳方言——兼論蒲松齡不可能是該書作者[J];蒲松齡研究;2010年03期
3 董常保;;《史記》采《戰(zhàn)國策》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4 董常保;;《戰(zhàn)國策》的書名及編著者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5 董常保;;《戰(zhàn)國策》中策士對君主的勸諫方法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6 易平;;“江南本”《史記》考略[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7 陳隆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貨幣的流通與城市發(fā)展[J];安徽錢幣;2005年01期
8 宋華英;;“琴”字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劉宏宇;;“不速之客”的兩點語言學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楊士香;;釋“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何華珍;;“退嬰”探源[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易志文;;《說文解字·蟲部》中的同物異名和同名異物[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宏邦;趙華朋;;試談“中庸”與和諧社會的關(guān)系[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張宏邦;趙華朋;;試談“中庸”與和諧社會的關(guān)系[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5 姜燕;;醫(yī)古文的學習和研究需要文字訓詁學素養(yǎng)[A];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韓勝偉;;表達聲符字假借義的亦聲字[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韓勝偉;;表達聲符假借義的亦聲字[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8 毛毓松;;段玉裁《說文注》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闡釋[A];東方叢刊(2003年第4輯 總第四十六輯)[C];2003年
9 姜建紅;;《漢語大詞典》因假借誤釋詞條舉凡[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志明;戰(zhàn)國文字異體現(xiàn)象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華;《洪范》與先秦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5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馬瑞;西北屯戍漢簡文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馮一鳴;西漢用《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8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詁》詞_Y訓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步連增;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李冬英;《爾雅》普通語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麗;《說文解字》彽部字有關(guān)字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璐;南派古箏藝術(shù)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黃文燕;價值觀與東周時期的齊秦軍功爵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坤;北朝書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褚紅軒;上博七《凡物流形》文字釋讀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向文斌;春秋時期疾病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寧;非鞅?尊鞅?——先秦到西漢時期政治思想史中的商鞅形象探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8 牛文瀾;儒醫(yī)張仲景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包秀茹;三晉銅器銘文所見姓氏制度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李國平;唐時期箏的歷史地理探索[D];暨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湯咪掃;箏史概述[J];中國音樂;199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平;;話說中國古箏藝術(shù)[J];對外大傳播;1996年Z2期
2 伍志雄;;撥弄古箏 彈奏生命樂章[J];源流;2006年07期
3 ;2008小演奏家古箏藝術(shù)節(jié)暨古箏表演比賽獲獎名單[J];小演奏家;2008年03期
4 沙漠;;因古箏相聚北京——古箏教學研討會旁聽散記[J];小演奏家;2006年02期
5 ;本刊活動[J];小演奏家;2005年12期
6 田向弘;郭樂;;古箏藝術(shù)對現(xiàn)代箜篌藝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J];音樂生活;2008年07期
7 周心怡;古箏是我的好伙伴[J];小演奏家;2005年11期
8 徐牛妞;山東派古箏藝術(shù)的起源、特點及名曲介紹[J];齊魯藝苑;1998年03期
9 馮光鈺;天賦非凡 勇于創(chuàng)新——紀念著名古箏藝術(shù)家趙玉齋先生誕辰80周年[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燕世峰;;金秋尋夢[J];小演奏家;2005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瑞強;;古箏論述[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建設(shè)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素芳;金鐘獎古箏比賽暨揚州古箏藝術(shù)節(jié)圓滿落幕[N];中國藝術(shù)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楚楚;張弓:“箏”品人生[N];揚州日報;2010年
3 新鄉(xiāng)市職業(yè)教育中心 高華;古箏的“韻”[N];新鄉(xiāng)日報;2010年
4 特派記者 聶超;“鋼琴古箏”驚艷國際樂展[N];揚州日報;2010年
5 侯雪琪;習箏潮何以這般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6 閻愛華;高奏江蘇古箏藝術(shù)新篇章[N];中國藝術(shù)報;2007年
7 記者 呂路陽;海峽兩岸(首屆)古箏琵琶大賽在榕開賽[N];福州日報;2010年
8 海峽;一架古箏伴一生[N];中國藝術(shù)報;2005年
9 徐沛東;在中國古箏藝術(shù)第六次學術(shù)交流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藝術(shù)報;2008年
10 祝妍芳 (作者單位:菏澤市藝術(shù)館);培養(yǎng)新生力量 繁榮古箏藝術(shù)[N];菏澤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凌;“1+1”古箏基礎(chǔ)教學法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2 崔潔;新時期古箏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及其文化審美屬性[D];山東大學;2010年
3 姚寧馨;對專業(yè)藝術(shù)院校古箏合奏課教學的幾點思考[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4 郭琳;古箏演奏之“韻”[D];河北大學;2010年
5 任藝;試論如何在古箏演奏中獲得理想的音色[D];吉林藝術(shù)學院;2011年
6 蘇暢;傳統(tǒng)—現(xiàn)代《如是》牽[D];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7 朱丹;我國古箏藝術(shù)演奏技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思吟;李萌的多聲箏及其作品對古箏藝術(shù)發(fā)展的貢獻[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9 萬蓓;南昌市古箏藝術(shù)教育發(fā)展情況調(diào)查報告[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魏巍;齊魯大板的山東箏[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57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45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