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體”音色色彩分析及研究
本文關鍵詞:“音響體”音色色彩分析及研究 出處:《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音色"作為樂音的三大要素之一,已是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分析和研究的重點。將數字分析應用技術"嫁接"到現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分析中,可有效地整合兩個音樂領域的研究方法和特點。也就是說,應用數字音頻分析技術對傳統管弦樂作品的"音響體"進行分析和應用,借用心理聲學中的"主觀評價",將可視化、定量化地觀察到管弦樂中音響體的"色彩"狀態(tài)和變化,尤其對于音色流派音樂作品中的靜態(tài)音響體分析、管弦樂自然音響的"臨摹"及管弦樂中的"音響體"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分析建立科學的依據,也將是數字時代賦予音樂理論研究的新課題。
[Abstract]:As on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music, timbre has been the focus of contemporary music cre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digit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grafted" into the creation and analysis of modern music works. It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usic fields. That is to say, using digital audio analysis technology to analyze and apply the "sound body" of traditional orchestral works. By using the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 psychoacoustics, the "color" state and changes of the acoustic body in orchestral music are observed quantitatively and visualized, especially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ic sound body in the musical works of the timbre genre. The cre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py" of the orchestra natural sound and the "sound body" in the orchestral music will also be a new subject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music in the digital age.
【作者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
【分類號】:J614
【正文快照】: “倘若你要懂得看不見的,你就要留心那些看的見的”。數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電子音樂的不斷變革和進步,頻譜分析作為數字音頻分析技術的重要工具,不但是電子音樂制作流程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了我們觀察音響聲音等微觀世界的必備工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頻譜分析儀作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馮勇;;音樂頻譜分析與頻譜分析軟件[J];音樂傳播;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婭;;舒曼《幻想曲三首》(Op.73)[J];北方音樂;2012年01期
2 周志峰;;管弦樂《紅旗頌》創(chuàng)作風格與藝術特色探析[J];歌海;2012年01期
3 李華;鄭勤;;試論音樂在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運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李麗梅;胡磊;;聯系、鞏固與預示——威伯恩《管弦樂變奏曲》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5 楊德華;黃曼;;論傳統配器法在電腦音樂制作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6 楊德華;鐵崇崇;;論流行歌曲伴奏的編配[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7 于瓏馨;;弦樂四重奏作品發(fā)展歷程及各時期代表作品簡述[J];通俗歌曲;2012年07期
8 馮蔚然;;音樂元素在武術教學中運用的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6期
9 陳婭;;談室內樂中鋼琴的合作角色——以舒曼《幻想曲三首》(Op.73)為例[J];藝術教育;2012年04期
10 鐘妮;;論流行歌曲伴奏的編配[J];音樂時空;2013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尹明五;盧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時期的創(chuàng)作思維及技法[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2 錢建明;物語新聲 絲竹相和[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3 侯太勇;20世紀80年代二胡協奏曲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曉;從盧托斯拉夫斯基的織體音響看其音樂中的結構思維[D];四川音樂學院;2011年
2 莫日更圖雅;手風琴與樂隊作品《陰山巖畫印象—狩獵》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3 蔡德霖;拉威爾《波萊羅》作曲技法分析[D];云南藝術學院;2011年
4 張二品;借鑒融合創(chuàng)新[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博;《中國鋼琴曲五首》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6 王博;趙季平《第一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韓曉艷;布里奇管弦樂組曲《大!返淖髑挤ㄑ芯縖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8 蔣聰;樂隊演奏員注意分配的機制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9 唐劉峰;《實用樂器法詞典》的翻譯及其評介[D];武漢音樂學院;2007年
10 延玫;圣桑《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龔鎮(zhèn)雄;現代音樂聲學——一門顯示音樂與物理的聯系及當代科學、文化發(fā)展特點的交叉學科[J];現代物理知識;199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振家;;具有非線性邊界條件的琴弦振動:京胡“開花音”的聲學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張弩;;琵琶腕撥與指撥演奏音色聲學分析[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8年S1期
3 于善英,池萬剛;歌聲中“顫音”和“嗓音共振峰”相互關系的聲學研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高珊;高璐;丁麗娟;于洪志;;淺析琵琶“彈”的聲學特性[J];大舞臺;2010年06期
5 肖武雄;;對里蓋蒂為弦樂隊或12把獨奏弦樂器而作《分歧》的頻譜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年04期
6 握握你的手;;一切從音樂“毒品”說起[J];電腦愛好者;2009年21期
7 繆昌榮,陳夏生;松平地震地聲的頻譜特性及其理論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8 梅學明;;語言、手勢、表情——聲樂教學漫筆[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9 黃林潛;;笙綠的研究[J];樂器;2010年07期
10 韓寶強;項陽;林秀娣;;中西歌唱發(fā)聲體系聲音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J];文藝研究;1996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涂茜;頻譜分析在美聲唱法發(fā)聲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曹力;美聲與通俗唱法中高頻泛音的頻譜特征(男聲)[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U,
本文編號:13916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39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