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樂章——憶臺灣音樂大師李泰祥
本文關鍵詞:生命的樂章——憶臺灣音樂大師李泰祥
更多相關文章: 現(xiàn)代音樂作品 橄欖樹 臺灣音樂 音樂人 臺灣大學 藝術歌曲 交響樂團 原住民 發(fā)展歷程 流行音樂
【摘要】:正如果沒有李泰祥的橫空出世,將現(xiàn)代音樂理念引入臺灣、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風格融合,甚至讓藝術歌曲與本土民謠并存不悖,整個臺灣音樂甚至中國音樂發(fā)展歷程中將缺少一重要篇章。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但留下了《橄欖樹》《告別》《錯去》等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歌曲,成就了齊豫、潘
【作者單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如果沒有李泰祥的橫空出世,將現(xiàn)代音樂理念引入臺灣、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風格融合,甚至讓藝術歌曲與本土民謠并存不悖,整個臺灣音樂甚至中國音樂發(fā)展歷程中將缺少一重要篇章。雖然他已離我們而去,但留下了《橄欖樹》《告別》《錯去》等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歌曲,成就了齊豫、潘越云、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卞祖善;高山流水 空谷回響——記臺灣作曲家李泰祥[J];人民音樂;1989年09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鵬程;;談芳兵:英雄難過美人關?[J];歌海;1998年06期
2 易芝娜;;臺灣音樂人涂惠元總結歌手成功秘訣[J];北方音樂;2005年12期
3 蘇蕾;;李海鷹:我是鄧麗君的粉絲[J];北方音樂;2008年08期
4 萬峰海;伏承志;;技術決定質(zhì)量,服務確立品牌——訪南京橄欖樹制冷設備有限公司[J];中國地名;2006年02期
5 曉音;;那些讓我動情的歌[J];云嶺歌聲;2002年07期
6 三毛 ,李泰祥;橄欖樹——臺灣電影《歡顏》插曲[J];今日中學生;2004年11期
7 高秋福;;橄欖樹與地中海文明[J];教師博覽;2006年12期
8 ;“時尚背后”挖掘創(chuàng)造時尚的人物[J];音樂生活;2007年01期
9 趙愷;;一棵橄欖樹[J];短小說;2010年02期
10 蔡常維;;為了家鄉(xiāng)的橄欖樹[J];戰(zhàn)士文藝;2010年Z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文華;陳惠;李文;張輝;;連江縣浦東農(nóng)場橄欖樹凍害考察和凍害指標初探[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輝;蔡文華;林新堅;張偉光;蘭忠明;;2004/2005年度冬季橄欖園凍害考察報告[A];福建省科協(xié)第五屆學術年會提高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農(nóng)業(yè)綜合生產(chǎn)能力分會場論文集[C];2005年
3 陳清西;;維生素B對橄欖、柚樹生長和光合作用的影響[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二屆青年學術年會園藝學論文集[C];1995年
4 ;郭建良簡介[A];2009'沿海區(qū)域產(chǎn)業(yè)科技管理研討會會議資料(部分)[C];2009年
5 王戎笙;;滿學家陳捷先教授[A];滿學研究(第一輯)[C];1992年
6 田曉寶;王冬;;淺談福列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7 邱笑宸;;從《三國演義》片尾主題歌看通俗歌曲的語言運用[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李祖基;;周嬰《東番記》研究[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胡素君;肖小平;;音樂在耳邊縈繞 文字自心中飛揚——淺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條件下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整合[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江敬皓;;臺灣的養(yǎng)蜂出版物[A];海峽兩岸第四屆蜜蜂生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月玲;青春與激情譜就30年校園音樂[N];中國藝術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黃聰;我用性情演繹“新民歌”[N];音樂生活報;2010年
3 于平;讓“藝術歌曲”走向“群眾歌詠”[N];光明日報;2001年
4 徐勵;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藝術[N];音樂周報;2000年
5 李光華;“送上我心頭的思念”[N];音樂周報;2006年
6 姚紅衛(wèi);“藝術歌曲”稱謂應規(guī)范[N];音樂周報;2007年
7 徐漣;為普及藝術歌曲盡力[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和平;讓藝術歌曲走進生活[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董艷艷;王磊華嘗試多尼采蒂藝術歌曲專場[N];音樂周報;2010年
10 周皓;沈洋唱響德奧浪漫[N];音樂周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娟;臺灣新音樂(1945-1960)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2 范秀琳;羅馬共和國時期的農(nóng)業(y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馮存凌;勛伯格《空中花園篇》(op.15)詩樂關系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4 林小芳;當代臺灣女性參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寶蓉;臺灣高等學校專業(yè)設置與調(diào)整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6 蔡嫐燁;行政訴訟之適時審判[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7 王剛;試論中國臺灣自由主義譜系中的李敖[D];復旦大學;2006年
8 佳宏偉;區(qū)域分析與口岸貿(mào)易[D];廈門大學;2007年
9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陸作曲家研究(20世紀30-80年代)[D];中央音樂學院;2009年
10 施建中;南唐畫家地籍分異及其畫風流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娟;內(nèi)蒙古本土藝術歌曲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2 張雪;黃自與舒伯特藝術歌曲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雪梅;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風格微探[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4 單良;從舒曼聲樂套曲《艾辛多夫歌曲集》探究舒曼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會旭;舒伯特、黃自藝術歌曲文化內(nèi)涵的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常晶;論二十世紀后期我國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D];南京藝術學院;2003年
7 陳喜紅;黃自藝術歌曲及其演唱風格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8 徐晶;羅忠昒藝術歌曲的和聲應用[D];河南大學;2001年
9 董璐;談沃爾夫藝術歌曲的風格特點[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嚴淑;“詩樂相融,相輔相成”[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2920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29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