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暉“時代曲”研究
本文關鍵詞:黎錦暉“時代曲”研究
【摘要】:“時代曲”是風行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今仍為人耳熟能詳的一種音樂形式,黎錦暉則是“時代曲”這一音樂形式的創(chuàng)始人。面對市民大眾對音樂藝術的需求,基于自己的平民音樂理論,黎錦暉創(chuàng)立了流行音樂這一全新的音樂形式;把握住了市民大眾的音樂審美傾向,他把“舶來品”流行音樂融入了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引領了中國流行音樂民族化的趨勢;他適時的推出了明星制,大大推動了中國流行音樂市場化的進程。他的理念,是具有前瞻性的,使得他創(chuàng)作的“時代曲”一經問世便被無數人追捧,成為當時音樂界的熱點。黎錦暉的“時代曲”,是“時代曲”中最具研究價值的作品。 本文以黎錦暉的“時代曲”作為研究對象,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對黎錦暉的“時代曲”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將“時代曲”面向市民大眾,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yǎng),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膽使用外來音樂元素這些不同于他人的藝術特征做了深入的探究,從創(chuàng)作理念平民化、音樂素材民間化、音樂文學古典化和伴奏風格爵士化四個方面分析了黎錦暉“時代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重點闡釋了黎錦暉以市民大眾為對象的的平民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把黎錦暉的“時代曲”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北風”與本世紀的“中國風”做出縱向的比對,試圖揭示中國流行音樂民族化的發(fā)展趨勢。 作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始人,黎錦暉開創(chuàng)了流行歌曲這一全新的體裁,他的“時代曲”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流行音樂民族化、商業(yè)化、明星機制的創(chuàng)立和開創(chuàng)了通俗唱法這種全新的演唱風格這四個方面。流行音樂本身的文化特點,決定了它要隨著市民大眾的欣賞口味的變化而不斷的向前發(fā)展,推陳出新。在流行音樂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對黎錦暉的“時代曲”做一個全面的認知,可以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提供重要的借鑒,在迎合市場需要的基礎上,正確的引導市民大眾對流行音樂的審美傾向,使中國流行音樂的發(fā)展走上正確、健康的道路。
【關鍵詞】:黎錦暉 時代曲 民族風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J60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1 緒論7-11
-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7
- 1.2 研究范圍界定7-8
- 1.3 文獻綜述8-10
- 1.4 創(chuàng)新和不足10-11
- 2 黎錦暉的藝術生涯11-18
- 2.1 學業(yè)求索時期11-12
- 2.2 音樂創(chuàng)作時期12-18
- 3 黎錦暉“時代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18-34
- 3.1 創(chuàng)作理念平民化18-21
- 3.1.1 平民音樂理念的形成18-19
- 3.1.2 平民音樂理念的內涵19-21
- 3.2 音樂素材民間化21-29
- 3.3 音樂文學古典化29-30
- 3.4 伴奏風格爵士化30-34
- 4 黎錦暉“時代曲”的文化貢獻34-39
- 4.1 歷史價值34-36
- 4.2 現實意義36-39
- 參考文獻39-41
- 致謝4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陸璐;;全面剖析 還黎錦暉以真實面目——《黎錦暉與黎派音樂》讀后[J];大舞臺(雙月號);2008年04期
2 吳劍;;不能貶低黎錦暉在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 評《上海老歌名典》(下)[J];博覽群書;2008年07期
3 肖陽;;“明月社”興衰十五載[J];劇作家;2008年01期
4 馮春玲;;黎錦暉的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J];音樂研究;2007年02期
5 孫繼南;對黎錦暉歷史評價的再認識[J];人民音樂;2002年04期
6 項陽;他站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契合點上——黎錦暉的探索對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啟示[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7 尾高曉子;薛羅軍;;從黎錦暉編的《儉德歌集》來看1930年代上海[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馮春玲;;黎錦暉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歷史思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9 鄒聯(lián)豐;;黎錦暉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J];新聞愛好者;2009年16期
10 李巖;冬來了,春還會遠嗎?──紀念黎錦暉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要點實錄[J];中國音樂學;2002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徐美輝;20世紀湖南音樂家群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羅霄笑;中國流行音樂商業(yè)化的萌芽[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2 趙珥希;論中國近代流行音樂的產生[D];吉林大學;2007年
3 梁瑜;時代曲流行的歷史及其成因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4 鄭愷;中國流行音樂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054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10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