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音樂指揮家李延年及其《佳人歌》探源
本文關鍵詞:漢代音樂指揮家李延年及其《佳人歌》探源
【摘要】:樂府詩在漢武帝時是最強盛的一個時期。其間,李延年對樂府詩和音樂指揮理論作出了極高的貢獻。本文旨在介紹李延年其人其事,探究《佳人歌》的來龍去脈,總結李延年的音樂成就和影響,客觀地對李延年作出評價。
【作者單位】: 陜西理工學院藝術學院;
【關鍵詞】: 李延年 指揮家 佳人歌 影響
【分類號】:J615
【正文快照】: 一、李延年其人李延年(?—約前90),生于現(xiàn)在的河北定縣一帶,是漢武帝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延年生在一個音樂世家,家人皆是藝人,皆多才多藝,不僅能歌善舞而且能創(chuàng)作。李延年和司馬遷生在同一時代,命運也頗為相似———曾受到腐刑,也就是宮刑。他受刑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說他受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齊從容;;百年音樂第一[J];校園歌聲;2008年05期
2 劉國玲;;試論傳播媒介的變遷對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影響——以《二泉映月》為例[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27期
3 王敏;論自然對不同時期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J];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4期
4 楊偉紅;淺談安慶方言對歌唱的影響[J];皖西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5 吳喚梅;;關于貴州侗族大歌發(fā)現(xiàn)歷程[J];考試周刊;2007年41期
6 郭婉蓉;;淺談巴洛克時期中西音樂舞蹈文化的融合[J];音樂時空;2011年07期
7 毛曉驊;印象派之源——前輩作曲家對德彪西印象派創(chuàng)作技法的影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年01期
8 張亞伶;談談吟誦對聲樂學習的益處[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1期
9 孟憲輝;“改土歸流”與土家族民歌[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10 李秀蓮;;試論唐朝與新羅音樂文化的特點及影響[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娟;;文學修養(yǎng)與演唱——論演唱者文學修養(yǎng)與演唱的關系[A];2007經(jīng)濟發(fā)展與構建和諧陜西論文集[C];2007年
2 張敏;張俊霞;;地方民間音樂對張家口旅游業(yè)的作用研究[A];第六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11年
3 盧芹娟;;嵊州吹打的振興和發(fā)展[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4 楊清波;;千古誰識角徵音——古樸典雅的潮州民間音樂[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金世余;;我國近代教會學校音樂教育之影響管窺[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6 高應智;;淺論德江民間音樂對德江儺堂戲的作用[A];中國梵凈山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宋瑾;;音樂的功能、價值與本質[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羅藝峰;;馬來民間音樂的節(jié)奏模式與馬來文化的深度結構[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9 閆路迅;;寶雞察^衾諿A];中國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2006年
10 胡家勛;;畢節(jié)地區(qū)布依族民間音樂述略[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瓊;感受小澤[N];人民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劉曉鳳 陳艷;唱出最新最美的歌[N];新疆日報(漢);2000年
3 張國勇;貝桑松指揮比賽[N];音樂周報;2006年
4 舟觀;世界合唱是啥趨勢[N];音樂周報;2006年
5 記者 曹俊杰;大衛(wèi)·迪歐:唱響“以色列之魂”[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黃蔚 實習生 陳蘭;“戰(zhàn)勝命運”征服心靈[N];貴州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紫茵;紀念徐新逝世周年活動在京舉辦[N];音樂周報;2007年
8 景作人;曹丁指揮合唱呈現(xiàn)“立體化”[N];音樂周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王俊;讓深圳合唱唱響自己的歌[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10 紫茵;中國指揮學會在京召開年會[N];音樂周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平;陜南民間音樂區(qū)域文化特質考察[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2 趙海英;方言學視野下的山西民間音樂[D];山西大學;2013年
3 孫豪;《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集成》編纂始末及其歷史意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4 吳慧娟;福建仙游三—教儀式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5 王麗虹;延安魯藝音樂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磊;論支聲及其在西方現(xiàn)代音樂中的應用[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吳大順;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8 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寶杰;區(qū)域—民俗中的陜北音樂文化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10 王英睿;二十世紀的中國箏樂藝術[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小剛;我國漢族民間音樂現(xiàn)狀的三種模式及其社會心理背景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玉;滿族民間舞蹈音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唐琨;素樸齊風 至情至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左代楠;哈尼族民歌“哈巴”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5 周金霞;明代戲曲音樂創(chuàng)作之民間性本質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6 李昱明;試論赫哲族民間音樂及其文化內涵[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7 扈斌斌;論長笛的法國學派[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周佳音;論法國長笛學派對我國長笛演奏的影響[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9 李炳慧;試論美聲唱法對中國歌劇演唱藝術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關新;民族音樂與現(xiàn)代技法的結合[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68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06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