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變奏
本文關鍵詞:論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變奏
【摘要】:劉慈欣是中國科幻小說界的領軍人物。他的小說層次豐富、內涵深厚,充滿了矛盾思辨的色彩。與其他作家筆下冰冷、理性的科學世界不同,劉慈欣筆下的科學世界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他以生動形象的文學性語言,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恢弘大氣的宇宙級別場景。深邃浩淼的宇宙、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出神入化的技術都成為他描繪科學美感的抒情意象,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趯τ钪娲蠖畹恼J知,他深深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卻又塑造了一大批愿意為科技事業(yè)獻身的“英雄人物”,在人物飛揚理想與現(xiàn)實境遇的反差中,體現(xiàn)出一種崇高意蘊?茖W與人性在他精心建構的幻想空間內盡情舞蹈,通過不斷變換的“舞臺場景”展示著千姿百態(tài)的“曼妙”舞姿。盡管有批判也有反思,但更多的卻是對“人生真相”的體認與悲憫,這使他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帶著點兒普度眾生的味道。本文由緒論、四章正文、結語六大部分組成。緒論部分主要對中國科幻小說發(fā)展歷程進行簡單梳理,闡明以劉慈欣作為個案研究的價值與意義;并對近些年的劉慈欣科幻小說研究進行總結評述,指出本文研究的獨創(chuàng)性。通過分析劉慈欣對小說中宇宙級別場景的詩意描摹及對于宇宙、自然、技術的抒情化表達,突出其獨特的科學美感追求。劉慈欣善于用飽含熱情的文學性語言對所要描述的科學對象進行具象化說明,不但消除了讀者的閱讀障礙,又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而他對于人類整體形象的刻畫又彰顯出其對于抓住人類“普遍性”的努力與追求。由此進一步對劉慈欣作品中所流露的人文關懷展開分析,指出劉慈欣雖然站在科學的立場秉持“去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但其在本質上仍舊表現(xiàn)出一種對于人類崇高精神的贊美與追求。這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是劉慈欣在自身科學觀的基礎上對人文精神做出的更深層次的解讀:在保持敬畏之心的前提下,尊重人的價值與精神。在科幻世界中,科技與人性并不是單一化的,而是多面的、復雜的。第三章將重點分析交織在劉慈欣作品間的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變奏。劉慈欣熱衷于將一切主流價值標準放入全新建構的科幻世界中進行試驗,探討其間的矛盾張力,體現(xiàn)出作者鮮明的思辨意識。文章試圖從劉慈欣的成長經(jīng)歷、閱讀積累、所處時代的特殊性等方面,探討這種變奏產(chǎn)生的背景及緣由。結語部分將劉慈欣放入中國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文學格局中進行考察,突出其超越雅俗二元對立結構的藝術品格,并通過與其他科幻作家的比較,分析其科幻作品的獨特韻味。
【關鍵詞】:劉慈欣 科幻小說 詩意 崇高 思辨性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7.4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緒論8-13
- 第一節(jié) 中國科幻文學脈絡梳理8-10
- 第二節(jié) 劉慈欣科幻小說研究現(xiàn)狀10-13
- 第一章 科學世界的詩意化想象13-19
- 第一節(jié) 宇宙級別場景的詩意描摹13-16
- 第二節(jié) 宇宙、自然與技術的抒情化16-19
- 第二章 人文精神的頌歌19-27
- 第一節(jié) 人類的渺小與偉大19-23
- 第二節(jié) 崇高的精神選擇23-27
- 第三章 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變奏27-38
- 第一節(jié) 科幻世界的不確定性28-31
- 第二節(jié) 科技的正反作用力31-34
- 第三節(jié) 人類道德困境的闡釋34-38
- 第四章 雙重變奏的緣由探析38-44
- 第一節(jié) “文革”記憶與科幻閱讀38-40
- 第二節(jié) 價值斷裂時代的精神追求40-44
- 結語44-50
- 參考文獻50-54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謝55-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雯;中西科幻小說界定之比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8期
2 陳許;;動蕩與融合——略談20世紀90年代外國科幻小說[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2年04期
3 湯哲聲;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論[J];文藝爭鳴;2003年06期
4 蘭草;開創(chuàng)軍事科幻小說新天地[J];中國圖書評論;2004年12期
5 張希玉;;中國第一家科幻小說報夭折始末[J];出版史料;2008年02期
6 王衛(wèi)英;張懿紅;;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本土化進程[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7 蘇逸平;;科幻小說中的幾種人[J];發(fā)現(xiàn);2008年06期
8 托馬斯·斯科提亞;陳芳;;作為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J];科學文化評論;2008年05期
9 劉晶;;“真”與“幻”的結合——跨文學與科學領域的科幻小說[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年03期
10 郭軍勝;;中國科幻小說如何走出發(fā)展的瓶頸[J];決策探索(下);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尹傳紅;;科學所“對應”的文化——兼論科幻作品的價值與使命[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2 王衛(wèi)英;姚義賢;;科技時代,我們需要文學幻想——淺談科幻小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A];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2011年論文集[C];2011年
3 尹霖;武丹;沙錦飛;王衛(wèi)英;;關于我國科幻發(fā)展狀況的調研報告——“科幻創(chuàng)作與青少年想象力培養(yǎng)”研討會綜述[A];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2011年論文集[C];2011年
4 李英;鄭軍;;超越自我,燃燒生命——黃易與他的科幻小說[A];科普惠民 責任與擔當——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二十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5 于啟宏;;中國當代科幻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6 韓嘯;;微博文學:正在“編織”的當代新文體[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維佳;科幻小說之我見[N];文學報;2000年
2 金濤;科幻小說之奇葩[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戴翊;科幻小說畢竟是小說[N];文匯報;2008年
4 路甬祥;科學家和他們的科幻小說[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楊鵬;科幻小說該如何閱讀和欣賞[N];中國教育報;2009年
6 陳芳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幻小說:不知它是什么,,但看見時知道是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本報特約記者 戴錚;日本《和諧》首獲美國科幻小說獎[N];中華讀書報;2011年
8 陳養(yǎng)正;科幻小說:“無米之炊”的“米”從哪來?[N];大眾科技報;2011年
9 深圳特區(qū)報駐滬記者 匡_g;科幻小說要對社會現(xiàn)實發(fā)生作用[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10 楊鵬;讀科幻小說的幾點建議[N];中國教育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衛(wèi)英;重塑民族想象的翅膀[D];蘭州大學;2006年
2 姜倩;幻想與現(xiàn)實:二十世紀科幻小說在中國的譯介[D];復旦大學;2006年
3 劉媛;中國現(xiàn)當代科幻小說的發(fā)展歷程、本土特點及大眾傳播[D];蘇州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瑋瑋;中國科幻小說的受眾心理解讀[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鄒德輝;科幻小說在我國的傳播困境與發(fā)展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竇芳芳;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建構[D];遼寧大學;2015年
4 陳子越;從切斯特曼的翻譯規(guī)范看科幻小說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張鳳嬌;科幻小說《鬼面天蛾》(1-4章)翻譯報告[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6 吳雨威;《冬季星之王》翻譯實踐報告[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7 羅雯雯;談科幻小說的翻譯策略[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8 葉凌宇;以科學為尺度丈量地球文明[D];廣西大學;2015年
9 劉佳;《森林星球》的翻譯報告[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10 陸玉梅;科幻小說《墜入黑暗》(節(jié)選)翻譯報告[D];貴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894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8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