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林外史》中武書形象
本文關(guān)鍵詞:論《儒林外史》中武書形象
【摘要】:武書是《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中名列幽榜第七的人物。從其排名可知吳敬梓對這個人物形象的重視,然而一直以來,學界并沒有重視過這個人物!锻馐贰分猩婕暗轿鋾巳说奈淖植⒉欢,但是卻無一處可少,是以我們有必要對這個人物形象進行全面認識。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探討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一,以"孝"為切入點,討論武書的品行,及其在《外史》中的隱伏與顯揚;其二,以"詩"為重點,談武書的才情;其三,以"笑"為主要意象,討論武書的處世之道及其在《外史》中的結(jié)構(gòu)性意義。
【作者單位】: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孫疃中學;
【關(guān)鍵詞】: 孝 詩 笑 《儒林外史》 武書
【基金】:滁州學院教研項目(2015jyy002)
【分類號】:I207.41
【正文快照】: 《儒林外史》問世至今,不但很受讀者歡迎,學界也有大批的關(guān)注者。從研究的不同角度看,對《外史》(為避免重復(fù),此處省去“儒林”2字,下同)的研究已經(jīng)跨越了多個時代,!每個時代均有自己的研究重點。最初的研究只是親友們回顧吳敬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晉芳的吳敬梓研究。自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澤寬子,李寅生;略論《儒林外史》中的“把”字結(jié)構(gòu)[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2年01期
2 周君文;晚清《儒林外史》的文人評點群體[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陳秋香;;論《儒林外史》的史學性[J];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11期
4 陳秋香;;《儒林外史》的“題不對文”現(xiàn)象[J];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04期
5 申重實;;《儒林外史》刊刻、傳播說略[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07年02期
6 張冬紅;;續(xù)析《儒林外史》“被”字句[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7 陳尚敏;;《儒林外史》與科舉:誤解及其他[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1期
8 方崇元;;題《儒林外史》郵票[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1年06期
9 鮑鵬山;;《儒林外史》的“反體制”思想[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10 趙國棟;于轉(zhuǎn)利;劉華;;《儒林外史》中茶的社會文化[J];蘭臺世界;2011年2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陳文新;;解構(gòu)與重組再論《儒林外史》對傳統(tǒng)的顛覆[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李樹民;;試論《儒林外史》反映的淮鹽營銷[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六輯)[C];2013年
3 沈治鈞;;《儒林外史》: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面鏡子[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胡益民;;《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論綱[A];東方叢刊(2003年第2輯 總第四十四輯)[C];2003年
5 吳鶯鶯;;論《水滸傳》與《儒林外史》的胥吏形象[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6 吳鶯鶯;;《水滸傳》與《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比較談[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鮑鵬山 上海電視大學;《儒林外史》的“反體制”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丁楊;商偉:換個角度激活《儒林外史》[N];中華讀書報;2012年
3 張箭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儒林外史》描繪的學術(shù)不端和腐敗問題[N];中國文化報;2013年
4 劉磊;《儒林外史》研究史的新開拓[N];光明日報;2007年
5 董玉洪;《儒林外史》對當今人文精神構(gòu)建的啟示[N];安徽日報;2001年
6 鯤西;《儒林外史》新主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7 李漢秋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和安徽大學中文系;上海周邊的清末儒林外史沙龍[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8 商傳;從明代歷史看《儒林外史》[N];中華讀書報;2013年
9 李漢秋;撥開云霧見“則仙”[N];光明日報;2010年
10 顧農(nóng);“幽榜”是《儒林外史》的蛇足?[N];中華讀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能杰;《儒林外史》文學語言的運作藝術(shù)[D];廈門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麗華;二十世紀《儒林外史》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2 袁鳴霞;論美籍華裔學者商偉的《儒林外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3 孫小銀;《儒林外史》三家評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6年
4 孫連云;《史記》對《儒林外史》的影響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年
5 凌宏偉;《儒林外史》的啟示:科舉制度與應(yīng)試教育的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崔晨;《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7 凌松;《儒林外史》的傳播與接受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小茹;《儒林外史》修辭格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伍丹;《儒林外史》敘事藝術(shù)[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申重實;《儒林外史》刊刻傳播及藝術(shù)說略[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62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96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