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形象:從文學到影視的演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5 20:31
本文關鍵詞:武松形象:從文學到影視的演變研究
【摘要】:水滸故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中最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武松,作為水滸故事中一個關鍵性人物,無論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都頗受青睞。金圣嘆道,“一百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時遷、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 武松的形象在南宋話本中就出現了!端谓速潯分袑⑽渌擅枋鰹椤叭陜(yōu)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倍笥小洞笏涡瓦z事》對水滸故事的描述,這部書被魯迅先生稱為“《水滸》之先聲”,書中提到了“行者武松”的名號。在元代有大批的“水滸戲”出現,其中涉及武松故事的有三種。在民間藝人口口相傳的基礎上產生了一部優(yōu)秀的英雄傳奇《水滸傳》,其中有對武松的詳細描述。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技術不斷被運用到生活中,特別是以光電技術為支撐的影視技術更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傳統的文學藝術與新興的影視藝術相互碰撞,因此,不斷有文學名著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其中,武松故事多被改編有其天然的優(yōu)點,因其獨立的情節(jié),適于為單個人物編寫獨立的英雄傳奇;而且,,武松慣有的扶弱除強、以暴制暴的性格特征,英雄傳奇中特有的俠義、忠烈等人物性格,更是讓觀眾時刻感受到快意恩仇。所以,通過橫向移植式、情節(jié)加減式、形象再造式等方法,以武松為代表的水滸故事不斷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從1927年至今,據搜集到的資料,一共有25部關于武松的影視作品。 由于側重點的不同,不同的影視作品對武松形象的塑造方法有所不同,武松這一形象逐漸由模式化轉變?yōu)槿f花筒。根據不同時期的變化,武松的影視形象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中武松形象單一,刻畫簡單;第二階段中的武松形象大多“忠實原著”,真實再現了原著描述,武松以勇者無畏的形象示人;第三階段武松的形象逐漸多樣化,昔日武松是忠勇的化身,經過多次改變武松更富于時代氣息,編者把更加人性化的精神加注到了武松的身上。 伴隨改編作品與日俱增,商業(yè)化氣息越來越明晰,被改編的影視作品良莠不齊。如何評價改編作品的成功與否,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面對過分商業(yè)化的影視市場,暴力、色情充斥其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部分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僅脫離了原著的精神,而且改編后的作品對原著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而優(yōu)秀的改編影視作品則往往是兼具內涵與形式、文化與精神。
【關鍵詞】:武松 水滸 改編 影視形象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412;J905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緒論10-14
- 1.1 選題的目的和意義10-11
- 1.2 研究綜述11-14
- 2 武松形象概論14-22
- 2.1 武松形象的歷史沿革14-15
- 2.2 《水滸傳》中的武松形象15-19
- 2.2.1 武松的勇猛15-17
- 2.2.2 武松的“忠義”17-19
- 2.3 《金瓶梅》中的莽漢武松形象19-21
- 2.4 小結21-22
- 3 武松形象的影視改編22-32
- 3.1 影響改編的因素22-23
- 3.2 改編的基本原則23-24
- 3.3 改編的基本方法24-31
- 3.3.1 橫向移植式25-26
- 3.3.2 情節(jié)加減式26-28
- 3.3.3 取材再造式28-31
- 3.4 小結31-32
- 4 從單一到復雜——武松影視形象的不斷演變32-48
- 4.1 含有武松形象的影視劇梳理33-35
- 4.2 武松影視形象的演變(2000 年之前)35-41
- 4.2.1 第一階段中武松的影視形象(1927——1982)36-37
- 4.2.2 第二階段中武松的影視形象(1983——2000)37-41
- 4.3 第三階段中武松的影視形象(2000——)41-46
- 4.3.1 2011 年版《水滸傳》中的影視形象41-43
- 4.3.2 2013 版《武松》中的人性化的回歸43-46
- 4.4 小結46-48
- 5 武松影視劇多次改編的原因及影響48-58
- 5.1 改編的原因48-51
- 5.1.1 國人的英雄情結48-49
- 5.1.2 商業(yè)利益的驅動49-50
- 5.1.3 名著的民族文化認同50-51
- 5.2 改編的影響51-58
- 5.2.1 名著改編風潮之下存在的問題51-54
- 5.2.2 名著改編的發(fā)展方向54-58
- 結語58-60
- 致謝60-62
- 參考文獻62-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智鋒;孔令順;;電視媒體的文化責任[J];傳媒;2007年10期
2 馬曉虹;張樹武;;論四大名著影視改編與傳播的當代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孫燕;趙鶴;;淺談形象設計對影視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J];電影文學;2012年09期
4 夏衍;;雜談改編[J];中國電影;1958年01期
5 段金虎,王新芳;論二十世紀《水滸傳》的影視傳播[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2期
6 張國光;觀點陳舊 失誤眾多——談電視劇《水滸傳》[J];濟寧師專學報;1998年02期
7 陳俏湄;;《水滸》中相關題材現代改編情況綜述[J];嘉應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吳冰沁;論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編與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fā)展[J];理論學刊;1998年05期
9 周錫山;金批《水滸》武松論[J];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03期
10 黃兵;雷紅英;;影視改編方式源流論[J];名作欣賞;2013年08期
本文編號:6268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26855.html
教材專著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