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道茶
本文關鍵詞:人生三道茶
更多相關文章: 三道茶 人生境界 代表 配料 云南 大理 美好生活 味道 方法 第二
【摘要】:正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與配料都不一樣,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帶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
【關鍵詞】: 三道茶 人生境界 代表 配料 云南 大理 美好生活 味道 方法 第二
【分類號】:I267
【正文快照】: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與配料都不一樣,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帶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種人生境界。第一道茶:稱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孔陽;美學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J];文藝理論研究;1982年04期
2 呂家鄉(xiāng);;生命的謳歌 犧牲的禮贊——艾青詩歌中的生死主題[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6期
3 仙竹;;白族殊禮——三道茶[J];中國民族;1984年11期
4 陳鼓應;;莊子認識系統(tǒng)的特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5 張發(fā)光;;神奇的境界 壯麗的人生——讀《夢游天姥吟留別》[J];名作欣賞;1985年01期
6 王開文;道家思想與蘇軾[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1986年04期
7 白曉冬;;溶入一片淡淡的色彩——淺析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去燈塔》[J];讀書;1986年03期
8 曉丹;;漫長的路[J];讀書;1986年10期
9 盧善慶;;談旅游中如何欣賞山水美[J];廣西社會科學;1986年03期
10 陳紅映;;莊子是天人合一型思想家[J];思想戰(zhàn)線;198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湘霖;;“純素”之美與文人的“禪"意識[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郭齊勇;;形式抽象的哲學與人生意境的哲學——論馮友蘭哲學及其方法論的內(nèi)在張力[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3 宋志明;;儒道合一的價值取向——評馮友蘭先生四境界說[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4 張瑞君;;魏晉人物品評與李白詩歌[A];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5 朱美琪;;《杜鵑號》的設計[A];武漢航海學會論文集(1994)[C];1994年
6 陳戰(zhàn)國;;心態(tài)·氣象·意義——馮友蘭先生人生境界論分析[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李剛;;《莊子》游世主義人生理想的現(xiàn)代啟示[A];理想·信念·信仰與價值觀——全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8 裴華;;論宋慶齡的生死理念[A];宋慶齡與二十世紀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0年
9 楊同衛(wèi);;論醫(yī)德教育的境界[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10 曹林娣;;論中國文人園林的陶淵明情結[A];中國民族建筑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華乾;解讀“黃金周”[N];重慶日報;2000年
2 孫正聿;撞擊理論思維 提高人生境界[N];光明日報;2000年
3 本報記者 趙蓓蓓;旅游導購:患了“強迫癥”[N];人民日報;2000年
4 韓士奇;飲茶習俗大觀[N];中國社會報;2000年
5 陳平原;《劍俠傳》看圖說書[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6 羅玉山;寓情寓理的白族“三道茶”[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7 梁鑫;大理“感通”以茶藝促旅游[N];中國旅游報;2001年
8 羅國杰;關于“以德治國”的理論思考[N];光明日報;2001年
9 左東嶺;古代詩歌與現(xiàn)代人格[N];學習時報;2001年
10 劉敬魯;哲學教育在提高國民素質(zhì)中的作用[N];中國教育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潘立勇;本體工夫論與陽明心學美學[D];復旦大學;2003年
3 王建疆;老莊人生境界的審美生成[D];復旦大學;2004年
4 魯定元;文學教育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艷艷;先秦儒道身體觀及其美學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6 單連春;人生境界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石明慶;理學詩論與南宋詩學[D];南開大學;2003年
8 許云;預算管理研究:歷史、本質(zhì)與預算松弛[D];廈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小琴;試論莊子的隱喻特色[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凌;王國維的“境界”理論[D];西北大學;2002年
3 劉志;論王陽明美學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伏愛華;薩特的存在主義美學和文學[D];安徽大學;2002年
5 李林;斯賓諾莎的倫理學體系[D];安徽大學;2003年
6 趙麗;論司馬遷在中國儒學思想史上的地位[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7 胡文亞;中學文史教材人文價值的流失及其對策[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艷輝;論王陽明的人格美學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杜冉;“含情契理”的人生——方東美人生哲學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陳妍;論韋應物詩的盛唐情結[D];西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6214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2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