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喬及其詩歌研究
本文關鍵詞:張喬及其詩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張喬 題材分類 抒情藝術 詩歌成因 地位和影響
【摘要】:張喬,晚唐“九華四俊”、“咸通十哲”成員,安徽池州人。他的廣泛詩友圈,聯(lián)系著晚唐的眾多名家大家,甚至包括海外友人!度圃姟反嫫湓妰删,共計171首。本文對張喬其人其詩進行由外而內的系統(tǒng)研究。張喬的生平、交游和創(chuàng)作情況是研究的基礎內容。張喬詩歌的題材類別可以分為四類:情深意切的贈別詩是張喬的賢士之歌,羈旅江湖的詠懷詩是張喬的游士之歌,行吟天下的邊塞詩是張喬的壯士之歌,靜水流深的隱逸詩是張喬的隱士之歌。通過解讀和分析張喬的詩歌,可以得出張喬的思想內涵:心懷魏闕的儒家情懷,閑適自然的道家境界,超脫紅塵的佛家心靈,三者共同構成了張喬的思想世界。張喬詩歌的意境是其詩歌意象組合的自然產物,張喬善用漁樵意象、云帆意象和松鶴意象,從而營造了閑淡空遠、清寂綿幽的詩歌意境。張喬詩歌的抒情藝術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他的詩歌多次使用真誠、深刻和隱秀三種抒情方式。張喬自覺追求清雅明凈、婉曲流逸、瘦寒孤冷、悲愴奇崛的語言。張喬詩歌之所以呈現(xiàn)以上特點,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地域文化和個體經驗密切相關,云詭波譎的晚唐世風、詩可以群的池州文化、四海為家的生命體驗共同成全了張喬的詩歌藝術。張喬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應秉承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來評價,不可拔高,亦不能貶低。他是晚唐安徽詩壇的翹楚,更是咸通年間活躍在京城的賢哲,他的詩歌從唐五代至今一直流傳,歷代藏書家、詩選家、詩評家均有提及。
【關鍵詞】:張喬 題材分類 抒情藝術 詩歌成因 地位和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7.2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緒論6-13
- 一、論文選題理由與意義6-8
- 二、課題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8-13
- 第一章 張喬生平交游創(chuàng)作考論13-34
- 第一節(jié) 張喬的生平13-18
- 第二節(jié) 張喬的交游18-28
- 第三節(jié) 張喬的創(chuàng)作28-34
- 第二章 張喬詩歌的題材類別34-63
- 第一節(jié) 情深意切的贈別詩——賢士之歌34-40
- 第二節(jié) 羈旅江湖的詠懷詩——游士之歌40-48
- 第三節(jié) 行吟天下的邊塞詩——壯士之歌48-53
- 第四節(jié) 靜水流深的隱逸詩——隱士之歌53-63
- 第三章 張喬詩歌的思想內涵63-78
- 第一節(jié) 心懷魏闕的儒家情懷63-68
- 第二節(jié) 閑適自然的道家境界68-72
- 第三節(jié) 超脫紅塵的佛家心靈72-78
- 第四章 閑淡空遠、清寂綿幽的詩歌意境78-93
- 第一節(jié) 漁樵、云帆、松鶴式意象78-86
- 第二節(jié) 閑淡、空遠、清幽式意境86-93
- 第五章 抱誠守真、深刻隱秀的抒情藝術93-104
- 第一節(jié) 真誠的抒情藝術93-97
- 第二節(jié) 深刻的抒情藝術97-99
- 第三節(jié) 隱秀的抒情藝術99-104
- 第六章 清雅流逸、瘦寒奇崛的語言特色104-117
- 第一節(jié) 清雅明凈的語言104-107
- 第二節(jié) 婉曲流逸的語言107-109
- 第三節(jié) 瘦寒孤冷的語言109-114
- 第四節(jié) 悲愴奇崛的語言114-117
- 第七章 張喬詩歌的形成原因117-123
- 第一節(jié) 云詭波譎的晚唐世風117-119
- 第二節(jié) 詩可以群的池州文化119-121
- 第三節(jié) 四海為家的生命體驗121-123
- 第八章 張喬的歷史地位與影響123-131
- 第一節(jié) 歷史地位123-124
- 第二節(jié) 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124-131
- 結語131-132
- 參考文獻132-143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143-144
- 致謝1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朝暉;;一首首永遠讀不淡的詩——讀阿毛詩歌,片章感受[J];詩探索;2010年05期
2 張定浩;;你到底要拐到哪里 西川《大河拐大彎:一種探求可能性的詩歌思想》[J];上海文化;2012年06期
3 顏同林;;檔案學視野下的貴州抗戰(zhàn)詩歌略論——以“解密貴陽檔案叢書”為中心[J];山西檔案;2013年05期
4 胡媛媛;;詩歌,多姿多彩的世界——如何解讀詩歌的思想內容[J];考試周刊;2008年29期
5 常雪峰;;小題也可大做——淺談詩歌標題對理解思想情感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中);2011年06期
6 黃河;明清易代之際的詩歌思想[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7 李璞;;試論魏晉至宋中國詩歌思想的發(fā)展軌跡[J];中文自學指導;2008年04期
8 李軍;;論鄭遨詩歌的藝術特征[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沈世強;;情為心生——詩歌思想感情的解讀[J];學周刊;2012年03期
10 郭艷虹;梅婕;武婧;;探析道德在約翰·濟慈詩歌中的表現(xiàn)與運用[J];語文建設;2013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唐朝暉;;一首首永遠讀不淡的詩——讀阿毛詩歌,片章感受[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黃曼君;;人·泛神論·浪漫主義藝術——郭沫若前期詩歌思想與藝術綜論[A];郭沫若史學研討會論文集[C];1986年
3 楊軍;吳要利;;李白婦女詩的文化審視[A];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河南鄢陵 張俊杰;現(xiàn)代詩歌鑒賞淺議[N];學知報;2010年
2 劉再華;一部船山文學研究的力作[N];文藝報;2006年
3 謝冕;充沛的激情與節(jié)制的能力[N];文藝報;2006年
4 宋毅(作者系莆田學院中文系副教授);詩的疏離與承擔[N];文藝報;2004年
5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劉莎莎;詩歌是聲音的完整表達[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6 沈耀峰;《唐詩精選》——營筑心靈的詩意家園[N];中國教育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國清;從斷裂到彌合:泰德·休斯詩歌的生態(tài)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孫雪霄;顧炎武詩歌考論[D];山東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雪丹;傣族詩歌的華麗蛻變[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張敏;王錫祺的文學活動及《山陽詩征續(xù)編》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3 陸冰;清代節(jié)日詩歌專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4 王強;李鴻章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
5 任冬青;張喬及其詩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
6 楊潤剛;新課標理念下初中詩歌的教學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泠波;羅隱落第后詩歌思想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8 蔡明明;圖像傳播時代兒童詩歌詩“畫”關系探求[D];西南大學;2010年
9 劉彩虹;后期延安詩歌的創(chuàng)作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10 常鋮;李白漫游期間詩歌論略[D];華東交通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118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1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