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的生成
發(fā)布時間:2017-06-15 06:08
本文關鍵詞:事典的生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事典指的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但并非所有引用的古代故事都能稱為事典。事典首先要具備故事性,這是區(qū)別語典的最大特征。其次事典的典面①需足夠的凝練,這是典源發(fā)展為事典的必需條件之一。最后事典還需具備一定的熟知性,事典是在逐漸為人熟知的過程中生成的。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事典的生成進行分析探究。第一,本文選取《文選》②作為探討事典生成的標本,并對其進行了事典施用的調查分析。首先是對唐前事典施用的時段分布的分析,分為晚周、兩漢、魏晉南北朝三個時段探究,分析了事典的生成在這三個時段的發(fā)展和變化。其次是對唐前事典施用的文體分布的分析,分為賦體、散文、駢文、詩歌四種文體進行探究,事典在不同文體中的運用有較大差別。最后是對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的分析,從史傳文學和諸子散文兩個方面進行探究。第二,本文對事典生成的演進理路進行了一番探究,分為晚周用事之物類相從、兩漢用事之義類相聚和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三個方面。事典在晚周時期同類相感原理影響下,以物類相從為思維方式,尋求到發(fā)生及發(fā)展的理據(jù)。兩漢時期,事典在氣類相感原理的影響下,形成了義類相聚的特性,即多個同類事典聚集形成一個表義單元。而魏晉之后,形成了物類相感原理,該原理所產(chǎn)生的物性自得、心物交感機制對事典的最終生成產(chǎn)生了質的推進?傊,事典乃是隨著同類相感、氣類相感和物類相感三個原理不斷遞進而逐漸生成的。第三,事典的生成具有三個基本形態(tài)特征,即熟知性、凝練性和靈活性。事典是在多次被人使用的過程中生成的,因此事典在生成的過程及生成之后都具備了一定的熟知性。而事典從其典源發(fā)展至事典,形成典故詞語③,還需經(jīng)過一定的凝練、濃縮,因此又具備一定的凝練性。事典的靈活性表現(xiàn)于事典生成的整個過程,一典多源及一源多典的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事典生成過程的靈活性,而事典生成后的運用技巧也表現(xiàn)出很強的靈活性。事典的生成有著重大的文學史意義,它的研究不單揭示了事典的演化特點及規(guī)律,還為文學史上諸如詩歌演進史、小說演進史等具有互通之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和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制度的構建增添一磚一瓦。
【關鍵詞】:事典 典源 演進理路 形態(tài)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6.2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緒論11-20
- 一、選題緣起及意義11-13
- 二、事典定名及定義13-18
- 三、相關文獻之評析18-20
- 第一章 事典施用的調查分析——以《文選》為標本20-40
- 第一節(jié) 唐前事典施用的時段分布20-29
- 第二節(jié) 唐前事典施用的文體分布29-35
- 第三節(jié) 唐前事典施用的典源分布35-40
- 第二章 事典生成的演進理路40-61
- 第一節(jié) 晚周用事之物類相從40-47
- 第二節(jié) 兩漢用事之義類相聚47-53
- 第三節(jié) 六朝用事之心物交感53-61
- 第三章 事典生成的形態(tài)特征61-71
- 第一節(jié) 事典的熟知性61-64
- 第二節(jié) 事典的凝練性64-67
- 第三節(jié) 事典的靈活性67-71
- 結語71-74
- 附錄一74-241
- 附錄二241-245
- 參考文獻245-251
- 作者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251-252
- 致謝2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管錫華;論典故詞語及其使用特點和釋義方法[J];安徽大學學報;1995年01期
2 管宗昌;;《呂氏春秋》對濃縮型歷史典故的運用及其文學意義[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3 李景新;談兩種特殊的合典[J];古漢語研究;2004年03期
4 亓文香;;略論漢語典故詞語折射出的中國文化內涵[J];人文雜志;2012年04期
5 楊薇;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J];語文研究;2003年04期
6 唐子恒;;論典故詞語對典源依賴性的減弱[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年04期
本文關鍵詞:事典的生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16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45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