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說《遺園》中大學知識分子的生死焦慮及其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3-11-11 14:53
基于心理學的人格理論,通過對第五屆柳青文學獎獲獎小說《遺園》中"怡園"的興盛、被強拆及其主要人物的愛情故事和心理沖突的剖析,解讀了作者試圖通過決定人物命運背后的人格及其"異化"過程,引申到大學知識分子在社會文化、文明中的"人格"及其存與廢、興與衰的動力基礎的思考、反思與焦慮。人格焦慮是大學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共有的人格特點,是履行社會職責、保持精神獨立的必要品質,社會應當尊重、理解這一特點;同時,大學知識分子應在堅守研究倫理、尊重科學與事實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圍內研究、傳播、引領人類文明,并及時關注、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健康。
【文章頁數】:9 頁
【文章目錄】:
一、 職業(yè)理想和愛情追求,能集中反映大學知識分子的焦慮人格特質
(一)表面上對“怡園”的存廢態(tài)度與行為抉擇,本質是大學知識分子對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的焦慮,也是其職業(yè)理想價值追求的生死抉擇
(二)表面上對愛情的追求及其“真愛”的生死抉擇,本質是不同價值觀的對決與沖突,大學知識分子有著更強烈的焦慮與煎熬
二、 早期社會依戀感與愛的能力培養(yǎng),是知識分子焦慮人格形成與行為分化的根源
(一)真假親子愛與真愛的生死
(二)真假性愛與性的生死
(三)真假教育愛與教育的生死
三、 長期的專業(yè)教育和文化環(huán)境熏陶,形成了知識分子集體焦慮人格,影響著人類文明與知識分子個體的生與死
四、 《遺園》生、死焦慮的思想價值
(一)大學知識分子的焦慮是知識分子的固有集體人格,是真正“大師”的共有品質
(二)社會要保護、鼓勵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但這種“獨立”精神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學基礎之上的
(三)大學知識分子只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才是實現超越焦慮的有效途徑,也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文編號:3862762
【文章頁數】:9 頁
【文章目錄】:
一、 職業(yè)理想和愛情追求,能集中反映大學知識分子的焦慮人格特質
(一)表面上對“怡園”的存廢態(tài)度與行為抉擇,本質是大學知識分子對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的焦慮,也是其職業(yè)理想價值追求的生死抉擇
(二)表面上對愛情的追求及其“真愛”的生死抉擇,本質是不同價值觀的對決與沖突,大學知識分子有著更強烈的焦慮與煎熬
二、 早期社會依戀感與愛的能力培養(yǎng),是知識分子焦慮人格形成與行為分化的根源
(一)真假親子愛與真愛的生死
(二)真假性愛與性的生死
(三)真假教育愛與教育的生死
三、 長期的專業(yè)教育和文化環(huán)境熏陶,形成了知識分子集體焦慮人格,影響著人類文明與知識分子個體的生與死
四、 《遺園》生、死焦慮的思想價值
(一)大學知識分子的焦慮是知識分子的固有集體人格,是真正“大師”的共有品質
(二)社會要保護、鼓勵知識分子的“獨立”精神,但這種“獨立”精神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學基礎之上的
(三)大學知識分子只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才是實現超越焦慮的有效途徑,也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文編號:38627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862762.html
教材專著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