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6 13:12
本文關鍵詞: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魏慶之《詩人玉屑》是宋代詩歌理論史上很有價值的一部詩話匯編。它匯集了元代以前詩選、詩話、筆記、雜著,廣泛輯錄了諸家論評,結合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魏慶之生活在宋末,站在宋代詩學總結、轉型的關節(jié)點上探索詩歌規(guī)律,因而詩學觀帶有明顯的歷史總結性質,在整合各種觀點和理論的同時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個人色彩。總體看來,《詩人玉屑》的詩體論主要包括體制論、風格論與流派論三大層面。在詩歌體制層面,魏慶之認為,時代、詩人和雜體詩是形成詩歌體制的主要力量。魏慶之從不同歷史時期的詩歌風貌劃分,分析研究不同詩人的詩歌風格,關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詩歌體制特征,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在風格論層面,魏慶之認為,含蓄平淡的風貌和崇尚高格是詩歌內涵特征的體現(xiàn),作為審美特質的“格”,是詩歌體貌特征的主要標志;在流派論層面,魏慶之認為,宋詩能夠自成一家,是因為形成了唐宋并重的詩史觀,堅持“取法乎上”,才能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魏慶之十分重視詩歌的語言,從體裁、韻律和節(jié)奏三大要素研究了詩的語言形式。魏慶之認為,句式長短的區(qū)別、篇章體制的規(guī)定和對立沖突的章法決定著詩歌的體制特征;語序的變異、平仄的安排和韻腳的選擇是構成韻律的主要因素,掌握韻律知識是作詩的基礎條件;語言的對等性和修飾性造成詩歌的節(jié)奏,進而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賦予詩歌以鮮活的藝術生命!对娙擞裥肌返脑婓w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魏慶之通過辯證詩歌體制,描述了詩歌發(fā)展的歷時流程,揭示了詩歌流變的內在規(guī)律,強調了詩人的個性特征,對創(chuàng)作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并對后代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魏慶之 《詩人玉屑》 詩體論 語言分析 理論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07.2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魏慶之與《詩人玉屑》11-22
- 第一節(jié) 魏慶之其人11-15
- 一、恬淡閑靜,不慕功名11-13
- 二、以文會友,寄托理想13-15
- 第二節(jié) 《詩人玉屑》的編纂背景15-22
- 一、江西詩派盛行15-17
- 二、各種學說交融17-19
- 三、以禪喻詩思潮19-22
- 第二章 詩體論的基本內涵22-34
- 第一節(jié) 體制論22-26
- 一、以時論體制變遷22-23
- 二、以人論詩風特征23-25
- 三、以體論句式構造25-26
- 第二節(jié) 風格論26-29
- 一、提倡含蓄平淡的詩歌風貌26-27
- 二、崇尚格調氣度的審美理想27-28
- 三、強調體與格的內在聯(lián)系28-29
- 第三節(jié) 流派論29-34
- 一、唐宋并重的史觀30-31
- 二、取法乎上的標準31-32
- 三、重視修養(yǎng)的原則32-34
- 第三章 詩體論的語言分析34-48
- 第一節(jié) 體裁論34-38
- 一、句式長短的區(qū)別34-35
- 二、篇章體制的規(guī)定35-36
- 三、對立沖突的章法36-38
- 第二節(jié) 韻律論38-43
- 一、語序的變異38-39
- 二、平仄的安排39-41
- 三、韻腳的選擇41-43
- 第三節(jié)節(jié)奏論43-48
- 一、語言的對等性43-45
- 二、語言的修飾性45-46
- 三、語言的選擇組合46-48
- 第四章 詩體論的意義和影響48-60
- 第一節(jié) 辨證詩歌體制,揭示流變規(guī)律48-52
- 一、詩歌特色的轉化方式48-49
- 二、詩歌藝術的本體規(guī)定49-51
- 三、詩歌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51-52
- 第二節(jié) 反映詩歌面貌,,展現(xiàn)詩人情性52-56
- 一、追求含蓄平淡的審美風貌52-53
- 二、堅持文如其人的思維傳統(tǒng)53-55
- 三、強調政治關懷的詩歌功能55-56
- 第三節(jié) 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拓展詩學理論56-60
- 一、確立詩歌創(chuàng)作的參照56-57
- 二、拓展詩學的理論視野57-58
- 三、詮釋審美范疇的內涵58-60
- 結語60-61
- 參考文獻61-64
- 后記64-65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漢文;從《詩人玉屑》的編纂看魏慶之的晚唐詩觀[J];許昌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2 劉瀏;;魏慶之及《詩人玉屑》考六則[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3 劉瀏;;魏慶之及《詩人玉屑》叢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張永軍;;“點化”三則[J];寫作;2012年Z3期
5 舒蕪;勘詩小記(九)[J];w蕓
本文編號:3484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