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題法的展開 ——從齊梁到晚唐的擬古樂府詩創(chuàng)作
發(fā)布時間:2021-05-11 09:38
“賦題法”是樂府詩重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這種主要由齊梁沈約、謝朓、王融等人開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著較為固定的寫作模式,在齊梁至晚唐的擬古樂府詩創(chuàng)作中得到充分展開,成為了中古詩歌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現(xiàn)象。本文以朝代更迭為界點,分四章論述“賦題法”在齊梁至晚唐的擬古樂府詩創(chuàng)作中的曲折歷程。第一章分析“賦題法”創(chuàng)作方式的出現(xiàn)與基本模式。曹魏、晉、宋用“擬篇法”創(chuàng)作方式改造古題、自創(chuàng)新義,逐漸從文學層面密切了詩題與歌辭的關(guān)系。齊梁文人以此為基礎(chǔ),朝著更加模式化的方向前進,創(chuàng)造了“賦詠古題,以盡題為宗旨”的“賦題法”創(chuàng)作方式,并大量運用在鼓吹、橫吹以及相和曲辭中,形成了綺靡雕飾的樂府詩風格。第二章論述“賦題法”在陳、隋代的推進。其一,陳、隋部分文人塑造了更加意象化、程序化的“賦題法”寫作模式,將直接點題的篇幅從首聯(lián)擴大到前兩聯(lián),甚至是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堆積大量典型意象,加重了寫景與抒情的割裂程度;其二,“賦題法”與邊塞樂府詩題結(jié)合,大量采用質(zhì)實、闊大的意象,一定程度上沖淡了齊梁模式的綺麗之風。第三章分析“賦題法”在初、盛唐的被肯定與被改造。初盛唐“以古為雅”的追求使樂府詩的“古題”得到了肯定,出現(xiàn)了大量賦詠“古題”的...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11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章 “賦題法”創(chuàng)作方式的出現(xiàn)與特點
第一節(jié) 賦題法之前:曹魏以來樂府創(chuàng)作中的“擬篇法”
一、設(shè)置更具文學性的詩題
二、繼承古題,自創(chuàng)新義
第二節(jié) 齊梁時期“賦題法”的出現(xiàn)與盛行
一、發(fā)端于鼓吹曲辭創(chuàng)作
二、推進于橫吹曲辭創(chuàng)作
三、盛行于相和曲辭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齊梁“賦題法”的創(chuàng)作模式特征
第二章 “賦題法”在陳、隋的推進
第一節(jié) “賦題”的加強
一、從“首聯(lián)點題”到“靈活點題”
二、典型意象“切題”
第二節(jié) 拓疆于邊塞樂府詩
一、引入典型邊塞意象
二、革新語言風格
第三章 “賦題法”在初、盛唐的延續(xù)與被改造
第一節(jié) 重建“正樂”與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風氣
第二節(jié) 延續(xù)“賦題法”寫作模式:首聯(lián)點題,鋪墊景物
第三節(jié) 賦題法的改造:李白的古樂府創(chuàng)作
第四章 否定與回歸:“賦題法”在中、晚唐的曲折之路
第一節(jié) 元、白的“即事名篇”及其沖擊
第二節(jié) “賦題法”的最終回歸
一、擬古樂府詩“賦題”數(shù)量的增多
二、齊梁“浮靡”風格的再現(xiàn)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鼓吹曲題類“賦題法”應用情況統(tǒng)計表
附錄二 :橫吹曲題類“賦題法”應用情況統(tǒng)計表
附錄三 :相和曲題類“賦題法”應用情況統(tǒng)計表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樂府題解與四本的關(guān)系[J]. 王輝斌.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1)
[2]中古樂府詩“四時歌”的音樂生成——兼論作為方法論的樂府詩四時意象[J]. 陶成濤.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3]唐代的音樂環(huán)境與樂府邊塞詩的繁榮——兼論唐代邊塞詩“親歷邊塞”之外的“想象邊塞”[J]. 陶成濤. 杜甫研究學刊. 2018(03)
[4]從劉宋擬樂府書寫范式的轉(zhuǎn)型看士庶樂府之分流——兼論此種擬作范式轉(zhuǎn)型之社會動力[J]. 郭晨光.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2)
[5]唐代賦題詩小論[J]. 李婷. 青年文學家. 2017(14)
[6]樂府詩題的流變[J]. 李小榮.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16(04)
[7]白居易新樂府中的“三三七”句式及相關(guān)問題探析[J]. 單麗君. 中國詩歌研究. 2016(01)
[8]劉宋新舊樂更替的音樂背景與鮑照代樂府創(chuàng)作——兼論其音樂表演屬性[J]. 郭晨光.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4)
[9]樂府官署的變革與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詩的發(fā)展[J]. 殷杰茹. 保定學院學報. 2016(04)
[10]唐人的樂府詩觀研究[J]. 陳瑞娟.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16(01)
博士論文
[1]初、盛唐音樂思想與文學[D]. 鄧婷.南開大學 2013
[2]魏晉南北朝禮儀用樂研究[D]. 李敦慶.南京師范大學 2013
[3]漢魏晉南北朝邊塞樂府詩研究[D]. 于海峰.北京大學 2012
[4]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研究[D]. 李娜.鄭州大學 2012
[5]初唐樂府詩研究[D]. 張開.首都師范大學 2007
[6]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 吳大順.揚州大學 2005
[7]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D]. 佘正松.四川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漢魏六朝樂府理論研究[D]. 殷杰茹.山東大學 2018
[2]漢唐五大樂府古題流變研究[D]. 許珂.武漢大學 2017
[3]魏晉音樂文學研究[D]. 高躍.貴州大學 2017
[4]中唐樂府詩學研究[D]. 單麗君.蘇州大學 2016
[5]擬樂府與齊梁詩歌變革之關(guān)系探究[D]. 吳芳.福建師范大學 2014
[6]西域音樂影響下的唐代樂府詩研究[D]. 武君.內(nèi)蒙古大學 2013
[7]南朝文人樂府詩研究[D]. 張小虎.西北師范大學 2011
[8]初唐文人樂府詩研究[D]. 陳雪.黑龍江大學 2011
[9]試論“狂生”顧況及其詩文[D]. 丁俊靈.廈門大學 2008
[10]錢起詩歌藝術(shù)研究[D]. 李娜.南京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81182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11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第一章 “賦題法”創(chuàng)作方式的出現(xiàn)與特點
第一節(jié) 賦題法之前:曹魏以來樂府創(chuàng)作中的“擬篇法”
一、設(shè)置更具文學性的詩題
二、繼承古題,自創(chuàng)新義
第二節(jié) 齊梁時期“賦題法”的出現(xiàn)與盛行
一、發(fā)端于鼓吹曲辭創(chuàng)作
二、推進于橫吹曲辭創(chuàng)作
三、盛行于相和曲辭創(chuàng)作
第三節(jié) 齊梁“賦題法”的創(chuàng)作模式特征
第二章 “賦題法”在陳、隋的推進
第一節(jié) “賦題”的加強
一、從“首聯(lián)點題”到“靈活點題”
二、典型意象“切題”
第二節(jié) 拓疆于邊塞樂府詩
一、引入典型邊塞意象
二、革新語言風格
第三章 “賦題法”在初、盛唐的延續(xù)與被改造
第一節(jié) 重建“正樂”與樂府“古題”創(chuàng)作風氣
第二節(jié) 延續(xù)“賦題法”寫作模式:首聯(lián)點題,鋪墊景物
第三節(jié) 賦題法的改造:李白的古樂府創(chuàng)作
第四章 否定與回歸:“賦題法”在中、晚唐的曲折之路
第一節(jié) 元、白的“即事名篇”及其沖擊
第二節(jié) “賦題法”的最終回歸
一、擬古樂府詩“賦題”數(shù)量的增多
二、齊梁“浮靡”風格的再現(xiàn)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鼓吹曲題類“賦題法”應用情況統(tǒng)計表
附錄二 :橫吹曲題類“賦題法”應用情況統(tǒng)計表
附錄三 :相和曲題類“賦題法”應用情況統(tǒng)計表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樂府題解與四本的關(guān)系[J]. 王輝斌.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1)
[2]中古樂府詩“四時歌”的音樂生成——兼論作為方法論的樂府詩四時意象[J]. 陶成濤.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3]唐代的音樂環(huán)境與樂府邊塞詩的繁榮——兼論唐代邊塞詩“親歷邊塞”之外的“想象邊塞”[J]. 陶成濤. 杜甫研究學刊. 2018(03)
[4]從劉宋擬樂府書寫范式的轉(zhuǎn)型看士庶樂府之分流——兼論此種擬作范式轉(zhuǎn)型之社會動力[J]. 郭晨光.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2)
[5]唐代賦題詩小論[J]. 李婷. 青年文學家. 2017(14)
[6]樂府詩題的流變[J]. 李小榮.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16(04)
[7]白居易新樂府中的“三三七”句式及相關(guān)問題探析[J]. 單麗君. 中國詩歌研究. 2016(01)
[8]劉宋新舊樂更替的音樂背景與鮑照代樂府創(chuàng)作——兼論其音樂表演屬性[J]. 郭晨光.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4)
[9]樂府官署的變革與魏晉南北朝樂府歌詩的發(fā)展[J]. 殷杰茹. 保定學院學報. 2016(04)
[10]唐人的樂府詩觀研究[J]. 陳瑞娟.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16(01)
博士論文
[1]初、盛唐音樂思想與文學[D]. 鄧婷.南開大學 2013
[2]魏晉南北朝禮儀用樂研究[D]. 李敦慶.南京師范大學 2013
[3]漢魏晉南北朝邊塞樂府詩研究[D]. 于海峰.北京大學 2012
[4]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研究[D]. 李娜.鄭州大學 2012
[5]初唐樂府詩研究[D]. 張開.首都師范大學 2007
[6]魏晉南北朝音樂文化與歌辭研究[D]. 吳大順.揚州大學 2005
[7]中國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D]. 佘正松.四川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漢魏六朝樂府理論研究[D]. 殷杰茹.山東大學 2018
[2]漢唐五大樂府古題流變研究[D]. 許珂.武漢大學 2017
[3]魏晉音樂文學研究[D]. 高躍.貴州大學 2017
[4]中唐樂府詩學研究[D]. 單麗君.蘇州大學 2016
[5]擬樂府與齊梁詩歌變革之關(guān)系探究[D]. 吳芳.福建師范大學 2014
[6]西域音樂影響下的唐代樂府詩研究[D]. 武君.內(nèi)蒙古大學 2013
[7]南朝文人樂府詩研究[D]. 張小虎.西北師范大學 2011
[8]初唐文人樂府詩研究[D]. 陳雪.黑龍江大學 2011
[9]試論“狂生”顧況及其詩文[D]. 丁俊靈.廈門大學 2008
[10]錢起詩歌藝術(shù)研究[D]. 李娜.南京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811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8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