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小說中的詩人形象研究 ——以《人民文學》《收獲》《十月》《當代》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21-03-31 12:28
詩人,繼承著中國文學的精神血脈,從古至今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都是一個具有獨特性的稱謂。1990年代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詩人在經(jīng)濟社會中的地位越發(fā)向邊緣處滑落。新世紀小說家延續(xù)著轉型期的文學思考融入新的時代語境,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詩人形象;诖,筆者以《人民文學》《收獲》《當代》《十月》四種中國大陸較有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文學期刊為中心,選取了2000年至2018年間發(fā)表于上述期刊及其副刊上,以詩人為主要書寫對象的小說,將“詩人形象”作為一類獨特的文學形象進行研究,以探究社會轉型期詩人作為時代最敏感的神經(jīng)所經(jīng)歷的精神掙扎、感知的審美裂變及其獨特的意義。緒論部分在第一章,主要厘清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獨特性及其當前研究現(xiàn)狀兩方面的問題,并對論文的研究意義與研究內容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正文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第二章,根據(jù)詩人以詩歌介入現(xiàn)實的姿態(tài),將新世紀小說中的詩人形象劃分為缺席者、誤讀者、迷失者、救贖者四種類型,剖析了新世紀語境下詩人形象的精神困境。第三章,從精神疾患與暴力行為兩組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意象群入手,分別從詩性視角與意義指向兩方面,探究了小說中以審美的方式呈現(xiàn)詩人形象精神圖景的基...
【文章來源】:長春理工大學吉林省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的提出
1.1.1 “詩人”概念的厘定與詩人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流變
1.1.2 詩人形象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形象的特殊性
1.2 詩人形象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將詩人形象置于知識分子形象中進行考察
1.2.2 將詩人形象置于作家、藝術家等形象分類中進行考察
1.2.3 直接將詩人形象作為研究對象
1.3 研究意義與研究內容
1.3.1 研究意義
1.3.2 研究內容
第2章 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類型
2.1 世俗生活在場的缺席者
2.2 詩意烏托邦的誤讀者
2.3 卷入消費浪潮的迷失者
2.4 退守邊緣的救贖者
第3章 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
3.1 精神疾患的詩性視角
3.1.1 分裂體驗下的剖視與預言
3.1.2 抑郁感受中的延宕與斷裂
3.2 暴力行為的意義指向
3.2.1 以“暴”明志:終極意義的追尋
3.2.2 以“暴”制暴:詩意情懷的祛魅
第4章 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意義
4.1 現(xiàn)實意義: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精神標本
4.1.1 悲劇意蘊:世紀末情緒的留存
4.1.2 理想主義:1980年代影響的焦慮
4.2 文學意義:抒情傳統(tǒng)現(xiàn)代困境的表征符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A 本文所涉小說目錄
附錄 B 本文所涉詩人形象一覽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詞的烏托邦:在文字搭起的世界中徜徉——鐘求是論[J]. 徐勇. 小說評論. 2019(02)
[2]抒情傳統(tǒng)與新時期小說敘事[J]. 韓松剛. 文藝爭鳴. 2019(02)
[3]在潰散中重建生活的可能——讀《劉曉東》和《丙申故事集》[J]. 張濤. 新文學評論. 2018(04)
[4]兩個20年與兩個時代:關于新世紀文學與新時期文學關系的考察[J]. 徐勇. 文藝評論. 2018(04)
[5]審美救贖何以可能[J]. 潘知常. 文藝爭鳴. 2018(07)
[6]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J]. 程德培. 揚子江評論. 2017(05)
[7]舊夢重圓:青年的突圍或狡黠——從《繭》看張悅然的創(chuàng)作[J]. 李振. 當代作家評論. 2017(02)
[8]吳玄:我對崩潰以后的“自我”比較有興趣——與作家吳玄座談(上)[J]. 吳玄,鄧如冰,胡少卿,蔣春紅,陸楠楠,康太一. 名作欣賞. 2016(13)
[9]知識分子的困境與書寫尷尬[J]. 李振. 南方文壇. 2016(01)
[10]“那些只在夜晚發(fā)光的事物,此刻還在緩慢的黑暗中”——詩人彭敏的小說起點,兼談80后小說中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問題[J]. 方巖.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5(19)
博士論文
[1]哈羅德·布魯姆誤讀理論研究[D]. 延永剛.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6
[2]中國當代小說中的藝術家形象研究(1978-2012)[D]. 張細珍.首都師范大學 2013
[3]當代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寓言研究[D]. 龍慧萍.首都師范大學 2012
[4]當代知識分子小說60年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學價值綜論[D]. 魯美妍.遼寧師范大學 2011
[5]歷史“祛魅”與文化反思[D]. 李艷豐.暨南大學 2010
[6]生活世界的喧囂[D]. 翟文鋮.山東師范大學 2007
[7]在后現(xiàn)代性的地平線上[D]. 劉永春.山東大學 2005
[8]鏡中之舞[D]. 鄭崇選.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弗洛伊德焦慮理論研究[D]. 王楊.河北師范大學 2016
[2]論新世紀小說中的高校知識分子形象書寫[D]. 張艷.山東師范大學 2014
[3]新生代作家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研究[D]. 徐群.西南大學 2014
[4]新時期小說“零余者”形象研究[D]. 劉菲.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論九十年代以來小說中的作家形象研究[D]. 劉國亞.南京師范大學 2013
[6]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會影響[D]. 王欣.山西大學 2012
[7]90年代新詩“邊緣化”現(xiàn)象解讀[D]. 李勝勇.西南大學 2012
[8]新時期以來作家筆下的“作家形象”研究[D]. 高潔.遼寧大學 2011
[9]精神的解構:論90年代以來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D]. 薛方聞.黑龍江大學 2008
[10]精神的困頓與變異[D]. 王麗.中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111439
【文章來源】:長春理工大學吉林省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的提出
1.1.1 “詩人”概念的厘定與詩人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流變
1.1.2 詩人形象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形象的特殊性
1.2 詩人形象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將詩人形象置于知識分子形象中進行考察
1.2.2 將詩人形象置于作家、藝術家等形象分類中進行考察
1.2.3 直接將詩人形象作為研究對象
1.3 研究意義與研究內容
1.3.1 研究意義
1.3.2 研究內容
第2章 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類型
2.1 世俗生活在場的缺席者
2.2 詩意烏托邦的誤讀者
2.3 卷入消費浪潮的迷失者
2.4 退守邊緣的救贖者
第3章 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
3.1 精神疾患的詩性視角
3.1.1 分裂體驗下的剖視與預言
3.1.2 抑郁感受中的延宕與斷裂
3.2 暴力行為的意義指向
3.2.1 以“暴”明志:終極意義的追尋
3.2.2 以“暴”制暴:詩意情懷的祛魅
第4章 新世紀小說中詩人形象的意義
4.1 現(xiàn)實意義: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精神標本
4.1.1 悲劇意蘊:世紀末情緒的留存
4.1.2 理想主義:1980年代影響的焦慮
4.2 文學意義:抒情傳統(tǒng)現(xiàn)代困境的表征符號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A 本文所涉小說目錄
附錄 B 本文所涉詩人形象一覽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詞的烏托邦:在文字搭起的世界中徜徉——鐘求是論[J]. 徐勇. 小說評論. 2019(02)
[2]抒情傳統(tǒng)與新時期小說敘事[J]. 韓松剛. 文藝爭鳴. 2019(02)
[3]在潰散中重建生活的可能——讀《劉曉東》和《丙申故事集》[J]. 張濤. 新文學評論. 2018(04)
[4]兩個20年與兩個時代:關于新世紀文學與新時期文學關系的考察[J]. 徐勇. 文藝評論. 2018(04)
[5]審美救贖何以可能[J]. 潘知常. 文藝爭鳴. 2018(07)
[6]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J]. 程德培. 揚子江評論. 2017(05)
[7]舊夢重圓:青年的突圍或狡黠——從《繭》看張悅然的創(chuàng)作[J]. 李振. 當代作家評論. 2017(02)
[8]吳玄:我對崩潰以后的“自我”比較有興趣——與作家吳玄座談(上)[J]. 吳玄,鄧如冰,胡少卿,蔣春紅,陸楠楠,康太一. 名作欣賞. 2016(13)
[9]知識分子的困境與書寫尷尬[J]. 李振. 南方文壇. 2016(01)
[10]“那些只在夜晚發(fā)光的事物,此刻還在緩慢的黑暗中”——詩人彭敏的小說起點,兼談80后小說中的“城鄉(xiāng)結合部”問題[J]. 方巖.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5(19)
博士論文
[1]哈羅德·布魯姆誤讀理論研究[D]. 延永剛.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6
[2]中國當代小說中的藝術家形象研究(1978-2012)[D]. 張細珍.首都師范大學 2013
[3]當代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寓言研究[D]. 龍慧萍.首都師范大學 2012
[4]當代知識分子小說60年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學價值綜論[D]. 魯美妍.遼寧師范大學 2011
[5]歷史“祛魅”與文化反思[D]. 李艷豐.暨南大學 2010
[6]生活世界的喧囂[D]. 翟文鋮.山東師范大學 2007
[7]在后現(xiàn)代性的地平線上[D]. 劉永春.山東大學 2005
[8]鏡中之舞[D]. 鄭崇選.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弗洛伊德焦慮理論研究[D]. 王楊.河北師范大學 2016
[2]論新世紀小說中的高校知識分子形象書寫[D]. 張艷.山東師范大學 2014
[3]新生代作家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研究[D]. 徐群.西南大學 2014
[4]新時期小說“零余者”形象研究[D]. 劉菲.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論九十年代以來小說中的作家形象研究[D]. 劉國亞.南京師范大學 2013
[6]佛教的出世思想及其社會影響[D]. 王欣.山西大學 2012
[7]90年代新詩“邊緣化”現(xiàn)象解讀[D]. 李勝勇.西南大學 2012
[8]新時期以來作家筆下的“作家形象”研究[D]. 高潔.遼寧大學 2011
[9]精神的解構:論90年代以來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形象[D]. 薛方聞.黑龍江大學 2008
[10]精神的困頓與變異[D]. 王麗.中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1114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11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