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夜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06 09:09
《烏夜啼》起于南朝西曲,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結合各種藝術形式,形態(tài)豐富,至明清而流行不黜,在曲調史上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從曲調淵源、樂舞風貌、曲辭體式、主題聲情四方面對《烏夜啼》曲調進行綜合研究。第一章考證《烏夜啼》曲調淵源。首先,考證《烏夜啼》曲調本事。通過對比“南朝劉義慶”之事、“曹魏何晏”之事和“昆山烏夜村”三種說法,基本認定該曲與“劉義慶獲罪,其妓妾夜聽烏啼而知有赦”有關。其次,對《烏夜啼》曲調別名進行概述。《烏夜啼》樂府別名有《烏棲曲》,詞調常見別名有《相見歡》《錦堂春》《圣無憂》《烏啼月》,依次加以分辨。第二章分析《烏夜啼》樂舞風貌!稙跻固洹钒l(fā)展歷時較長,不同時期皆有變化。南朝西曲始為徒歌,伴有“和聲”,“踏歌”舞蹈形式簡單,富有江南風情。宋齊間采入樂府,被之管弦,歌樂舞一體,表演更為精良。其琴曲形式遲至梁代已有,至今仍存。唐代入教坊,由“內人”歌唱,箜篌伴奏,兼有軟舞。宋代歌舞風貌史料中未見,但阮咸演奏形式在此時新出現(xiàn)。第三章梳理《烏夜啼》體式演變!稙跻固洹非o體式復雜,詩、詞、曲兼有。詩體分古體、近體兩種。古體詩有西曲與樂府,西曲上承相和曲,入樂府后體式拓展,此后歷代文...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烏夜啼》曲調淵源
1.1 《烏夜啼》本事探原
1.1.1 “劉宋臨川王義慶”事
1.1.2 “曹魏何晏之女”事
1.1.3 “昆山烏夜村”事
1.2 《烏夜啼》曲調正名
1.2.1 《烏夜啼》曲名來源
1.2.2 《烏夜啼》異名辨析
第二章 《烏夜啼》樂舞風貌
2.1 《烏夜啼》歌唱形態(tài)
2.1.1 南朝西曲《烏夜啼》屬“謠歌”
2.1.2 唐代教坊歌《烏夜啼》
2.2 《烏夜啼》舞蹈形態(tài)
2.2.1 南朝西曲《烏夜啼》屬“踏歌”
2.2.2 唐教坊軟舞《烏夜啼》
2.3 《烏夜啼》器樂形式
2.3.1 南朝西曲《烏夜啼》非“倚歌”
2.3.2 琴曲《烏夜啼》
2.3.3 箜篌演奏《烏夜啼》
2.3.4 阮咸演奏《烏夜啼》
第三章 《烏夜啼》曲辭體式
3.1 《烏夜啼》詩體
3.1.1 古體詩《烏夜啼》
3.1.2 近體詩《烏夜啼》
3.2 《烏夜啼》詞體
3.2.1 五代李煜確立《烏夜啼》體式
3.2.2 宋代《烏夜啼》體式拓展
3.2.3 金元明清《烏夜啼》詞體沿承
3.3 《烏夜啼》曲體
3.3.1 《烏夜啼》入北曲
3.3.2 《烏夜啼》入南曲
3.4 《烏夜啼》體式變化
第四章 《烏夜啼》主題聲情
4.1 《烏夜啼》曲辭主題
4.1.1 傳統(tǒng)閨情
4.1.2 人生感懷
4.1.3 即事賦題
4.1.4 閑適寫景
4.1.5 宗教教化
4.2 《烏夜啼》曲調聲情
4.2.1 以體式探聲情
4.2.2 以宮調探聲情
4.2.3 以文辭探聲情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樂府詩集》歌辭本諸歌錄考[J]. 何江波. 文學遺產(chǎn). 2018(05)
[2]《傾杯樂》考論[J]. 徐文武.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4)
[3]《烏夜啼》音樂形態(tài)研究[J]. 何江波. 樂府學. 2015(02)
[4]江南吳歌名曲《烏夜啼》本事出于昆山[J]. 王曉陽. 江蘇地方志. 2014(03)
[5]論《烏夜啼》曲牌來源及其填制[J]. 王莉.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12(04)
[6]《烏夜啼》本事考[J]. 王立增. 貴州文史叢刊. 2008(01)
[7]《烏夜啼》本事與烏象征意義的變遷考論[J]. 左漢林.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5)
[8]論漢魏三言體的發(fā)展及其與七言的關系[J]. 葛曉音.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
[9]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之流變[J]. 錢志熙.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04)
[10]琴曲鉤沉·烏夜啼[J]. 姚丙炎,林友仁,周子沐. 音樂研究. 1983(04)
本文編號:2960310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烏夜啼》曲調淵源
1.1 《烏夜啼》本事探原
1.1.1 “劉宋臨川王義慶”事
1.1.2 “曹魏何晏之女”事
1.1.3 “昆山烏夜村”事
1.2 《烏夜啼》曲調正名
1.2.1 《烏夜啼》曲名來源
1.2.2 《烏夜啼》異名辨析
第二章 《烏夜啼》樂舞風貌
2.1 《烏夜啼》歌唱形態(tài)
2.1.1 南朝西曲《烏夜啼》屬“謠歌”
2.1.2 唐代教坊歌《烏夜啼》
2.2 《烏夜啼》舞蹈形態(tài)
2.2.1 南朝西曲《烏夜啼》屬“踏歌”
2.2.2 唐教坊軟舞《烏夜啼》
2.3 《烏夜啼》器樂形式
2.3.1 南朝西曲《烏夜啼》非“倚歌”
2.3.2 琴曲《烏夜啼》
2.3.3 箜篌演奏《烏夜啼》
2.3.4 阮咸演奏《烏夜啼》
第三章 《烏夜啼》曲辭體式
3.1 《烏夜啼》詩體
3.1.1 古體詩《烏夜啼》
3.1.2 近體詩《烏夜啼》
3.2 《烏夜啼》詞體
3.2.1 五代李煜確立《烏夜啼》體式
3.2.2 宋代《烏夜啼》體式拓展
3.2.3 金元明清《烏夜啼》詞體沿承
3.3 《烏夜啼》曲體
3.3.1 《烏夜啼》入北曲
3.3.2 《烏夜啼》入南曲
3.4 《烏夜啼》體式變化
第四章 《烏夜啼》主題聲情
4.1 《烏夜啼》曲辭主題
4.1.1 傳統(tǒng)閨情
4.1.2 人生感懷
4.1.3 即事賦題
4.1.4 閑適寫景
4.1.5 宗教教化
4.2 《烏夜啼》曲調聲情
4.2.1 以體式探聲情
4.2.2 以宮調探聲情
4.2.3 以文辭探聲情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樂府詩集》歌辭本諸歌錄考[J]. 何江波. 文學遺產(chǎn). 2018(05)
[2]《傾杯樂》考論[J]. 徐文武.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4)
[3]《烏夜啼》音樂形態(tài)研究[J]. 何江波. 樂府學. 2015(02)
[4]江南吳歌名曲《烏夜啼》本事出于昆山[J]. 王曉陽. 江蘇地方志. 2014(03)
[5]論《烏夜啼》曲牌來源及其填制[J]. 王莉.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12(04)
[6]《烏夜啼》本事考[J]. 王立增. 貴州文史叢刊. 2008(01)
[7]《烏夜啼》本事與烏象征意義的變遷考論[J]. 左漢林.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5)
[8]論漢魏三言體的發(fā)展及其與七言的關系[J]. 葛曉音.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3)
[9]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之流變[J]. 錢志熙.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04)
[10]琴曲鉤沉·烏夜啼[J]. 姚丙炎,林友仁,周子沐. 音樂研究. 1983(04)
本文編號:29603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6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