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者本位”看《社戲》的“戲外之戲”
發(fā)布時間:2020-12-26 13:11
《社戲》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最后一篇文章,通過描寫魯鎮(zhèn)兒童歡愉純真的玩耍與看社戲的經(jīng)歷,刻畫了一幅溫情的鄉(xiāng)村畫卷。"我"從愛看戲到覺得不適于在戲臺下生存的變化,其實也是"我"人生之戲的一部分!渡鐟颉分,社戲是臺上之戲,"我"和伙伴們愉快的玩耍經(jīng)歷以及長大后"我"在戲臺下的反應則是臺下之戲、戲外之戲。從"幼者本位"角度看,這出"戲外之戲"表現(xiàn)了"我"所經(jīng)歷的不同生活對"我"的影響,替《狂人日記》中"救救孩子"的吶喊發(fā)出回響。
【文章來源】:戲劇之家. 2020年22期
【文章頁數(shù)】:2 頁
【文章目錄】:
一、幼年時在戲臺之下:愜意歡愉
二、成年后在戲臺之下:焦慮不適
三、變化緣由:從“幼者本位”角度來看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魯迅“幼者本位”兒童教育思想探析[J]. 張迎春,王永麗.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8(32)
[2]《吶喊》談叢·《社戲》[J]. 孫伏園. 魯迅研究月刊. 2011(03)
本文編號:2939764
【文章來源】:戲劇之家. 2020年22期
【文章頁數(shù)】:2 頁
【文章目錄】:
一、幼年時在戲臺之下:愜意歡愉
二、成年后在戲臺之下:焦慮不適
三、變化緣由:從“幼者本位”角度來看
四、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魯迅“幼者本位”兒童教育思想探析[J]. 張迎春,王永麗.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8(32)
[2]《吶喊》談叢·《社戲》[J]. 孫伏園. 魯迅研究月刊. 2011(03)
本文編號:29397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3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