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演義的魯迅研究
本文關鍵詞:單演義的魯迅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陜西學者單演義作為國內較早一代魯迅學人,執(zhí)著耕耘在魯迅和現(xiàn)代文學學科的研究領域,并幾十年如一日飽含熱情地投入其中。本文試圖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對單先生的學術成果作全面梳理和回顧,總結他的學術貢獻和治學特色。緒論部分主要對現(xiàn)有關于單演義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同時通過對單演義先生兒女及弟子們的訪談及未出版珍貴史料的搜集,概括論文研究內容及意義。正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章,主要追溯單演義從莊子之學轉向魯迅研究的外部緣由和主觀動機。第二章,將對單演義魯迅研究的扛鼎之作——《魯迅講學在西安》進行考察,這部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著作,歷經(jīng)幾次大的修改再版,最終定名為《魯迅在西安》。筆者對搜集到的“魯迅在西安”的各個版本進行整理分析,找尋單演義不斷完善其著作的原因,并比對各個版本,希冀從歷次版本變遷中歸納出時代及文學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作者思想對版本變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第三章試圖發(fā)掘單演義未出版的系列叢書“魯迅與黨及黨人”的意義。這套叢書中,單演義力圖全面還原從黨建立初期到30年代初期,魯迅和共產(chǎn)黨員的文化政治、社會交往活動,涉及黨員數(shù)很多,因而本章摘選了最具代表的《魯迅和瞿秋白》一書,管中窺豹,探究單先生編輯“魯迅及其黨人的關系”叢書中的編輯理念和邏輯結構。第四章,探索單先生參與的與魯迅有關的學術、社會實踐活動,分別從六個方面來說明:單先生的教學活動;魯迅研究室和魯迅資料室的建立;《魯迅研究年刊》的創(chuàng)辦;80年代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魯迅研究叢書”;新一代魯迅研究者的培養(yǎng)以及對外學術交流。結語部分,將對單先生一生的治學特色進行闡述。
【關鍵詞】:單演義 魯迅研究 治學特色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210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緒論8-13
- 1. 研究綜述8-11
- 2. 研究內容及意義11-13
- 第一章 從莊子之學到魯迅研究13-20
- 1.1 從莊子之學轉到魯迅研究的緣由13-16
- 1.1.1 外部原因13-14
- 1.1.2 內在動力14-16
- 1.2 轉向后的學術成就16-20
- 第二章 《魯迅在西安》版本考20-35
- 2.1 《魯迅在西安》的寫作緣由21-22
- 2.1.1 發(fā)掘魯迅來陜之意義21
- 2.1.2 訂正謬誤21-22
- 2.2 《魯迅在西安》的出版情況22-26
- 2.3 “魯迅在西安”版本變化26-32
- 2.3.1 內容充實,信息豐富26-28
- 2.3.2 從資料性匯編到“講稿”重點的彰顯28-30
- 2.3.3 意識形態(tài)下“魯迅塑造”的遺跡30-31
- 2.3.4 個人思考融入到魯迅解讀31-32
- 2.4. “魯迅在西安”版本變化的原因32-35
- 2.4.1 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32-33
- 2.4.2 學術環(huán)境的改變33
- 2.4.3 出版社編者的要求33-35
- 第三章 “魯迅與黨及黨人”關系考察35-44
- 3.1 《魯迅與黨及黨人》叢書36-39
- 3.2 《魯迅與瞿秋白》39-42
- 3.3、“魯迅與黨及黨人”反思42-44
- 3.3.1、魯迅與黨及黨人42-43
- 3.3.2 魯迅和瞿秋白的友誼43-44
- 第四章 與魯迅研究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44-57
- 4.1 單先生的教學活動44-45
- 4.2 魯迅研究室和魯迅資料室的建立45-47
- 4.3 《魯迅研究年刊》的創(chuàng)辦47-49
- 4.4 “叢書”的橋梁作用49-53
- 4.5 單演義對新一代魯迅研究者的培養(yǎng)53-55
- 4.5.1 招收第一屆魯迅研究生53-54
- 4.5.2 對青年魯迅愛好者的鼓勵54-55
- 4.6 對外學術交流活動55-57
- 結論57-60
- 參考文獻60-64
- 附錄64-8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80-81
- 致謝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慶軍;兩年來魯迅研究的創(chuàng)新努力[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2 馬樹春,梁桂;“魯迅研究”課探究式教學初探[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年04期
3 孫郁;韓國的熱情——《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序[J];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06期
4 施曉燕;紹興魯迅研究中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國際魯迅研究中心成立[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11期
5 張夢陽;;韓國魯迅研究之我觀——魯迅博物館編《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讀后[J];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12期
6 劉增人 ,崔云偉;“魯迅研究2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大學召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01期
7 曲辰;《2002年魯迅研究年鑒》問世[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01期
8 薛;;魯迅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西北大學舉行[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高秀川;;關于提高魯迅研究水平的思考[J];文學教育(上);2009年09期
10 王吉鵬;;一部蘊含豐富學術價值的魯迅研究著作——評汪衛(wèi)東《百年樹人:魯迅研究論集》[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雪艷;;新時期西北地區(qū)魯迅研究概覽[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何希凡;;“國學熱”:新世紀魯迅研究的現(xiàn)實困擾[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謝泳;;魯迅研究中的“廈門敘事難題”[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4 鄭心伶;;試談魯迅研究的“盲點”與“誤區(qū)”[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5 艾光輝;;探索中的成就與缺憾——新時期新疆魯迅研究評述[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6 陳福康;;論藤井省三的魯迅研究[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7 高旭東;杜維斌;;魯迅研究面臨的文化挑戰(zhàn)[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8 林志儀;;魯迅研究的新開拓——讀《歷史的高峰》[A];東方叢刊(2000年第2輯 總第三十二輯)[C];2000年
9 荒煤;;魯迅的真摯戰(zhàn)友和不倦的戰(zhàn)士[A];茅盾和我[C];1996年
10 ;編后記[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 張杰;國外魯迅研究三重鎮(zhèn)[N];天津日報;2005年
2 謝泳;魯迅研究是一個學術問題[N];文藝報;2000年
3 陳漱渝 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的危機及其生長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記者 彭德倩;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成立[N];解放日報;2009年
5 郝慶軍;陳涌對魯迅研究的理論貢獻[N];文藝報;2011年
6 倪墨炎;我的魯迅研究[N];文匯報;2011年
7 《上海魯迅研究》編委 李浩;滬上魯迅研究的奇葩[N];文藝報;2011年
8 邱煥星;魯迅研究的“歷史重建”[N];文藝報;2013年
9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安徽大學出版社編輯 盧坡;編輯出版《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的始末和雜感[N];文藝報;2013年
10 越南河內國家?guī)煼洞髮W語言與文學系講師 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生 阮氏明商;越南魯迅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N];文藝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明暉;論丸山f的魯迅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俊;論新時期多重視野下魯迅研究的演進[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沫;論中國新時期以來存在主義視野下的魯迅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3 高玉芳;文學史家王瑤的魯迅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4 王月燕;論錢理群的魯迅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5 馬曉娜;紹興文化視野下的魯迅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6 王小麗;單演義的魯迅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單演義的魯迅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87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5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