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遷臺女作家女性觀念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6-05 08:19
本文選題:臺灣文學 + 女性創(chuàng)作。 參考:《西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1949年國民黨退守臺灣,近200萬人赴臺,短時間內臺灣人口結構劇變,加之國民黨對意識形態(tài)的嚴密掌控,五十年代成為臺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赴臺人員中,有不少在大陸文壇就已嶄露頭角,或在報刊雜志有過編創(chuàng)經歷,也有部分赴臺后基于生計而開始創(chuàng)作的女性。歷史的因緣際會和人際勾連,她們逐漸聚合成不容小覷的女性創(chuàng)作群體。本文重點是對第一代遷臺女作家的女性觀念進行精神譜系的梳理,探討其與五四思想的源流,與臺灣現實生活體驗之間的關聯;通過其文學作品言說方式和內容分析,揭示她們女性觀念的形成機理及具體內涵;同時比較大陸和臺灣兩地不同空間女性觀念的差異,縷析臺灣女性觀念的現代意義。緒論部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概括說明本選題的相關研究現狀,闡明研究思路及重點;二是對本文“女性觀念”的涵義進行界定與闡釋。第一章,還原歷史語境,主要從臺灣文學的歷史演進、五十年代臺灣的文學政策、生活現實的艱難處境三方面分析遷臺女作家創(chuàng)作的歷史機緣。分析她們創(chuàng)作中女性主題的選擇以及女性觀念逐步構建的內外原因,揭示復雜文化因素及現實生命體察對遷臺女作家創(chuàng)作,特別是女性觀念初步形成的影響。第二章,運用文獻學方法,重點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婦女與家庭周刊》和《中央副刊》兩個刊物,從原始報刊文獻清理女作家關于女性問題的原初想法和觀點流變,探究遷臺女作家女性觀念的獨特性,尤其是與五四女性解放思想的父系關聯與基于生活現狀的不斷調整。以報紙為陣地形成的激烈討論與初步公共輿論空間的聚合,不僅成為她們人際勾連的基礎,也為她們女性觀念的形成奠定了話語平臺,而且因媒介效應形成廣泛的社會互動,張闊了她們在主流文藝夾縫中的影響力。第三章,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借助五六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女作家謝冰瑩、林海音、徐鐘s畹男∷蕩醋,
本文編號:1981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981316.html
教材專著
熱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