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文化與魯迅作品的地緣審美風貌
本文選題:魯迅 + 紹興��; 參考:《出版廣角》2017年15期
【摘要】:靈山秀水的古越之地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精神原鄉(xiāng),幼年浸潤在故鄉(xiāng)紹興厚重的越文化氣息里的魯迅,難以擺脫與古越文化的血脈因緣。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氤氳著越文化古老的詩意氣息和故鄉(xiāng)記憶的柔軟與溫情,而且彰顯出世代越人集體無意識中剛?cè)嵯酀�、雅獷并舉的民性特征。古越文化既賦予了魯迅嫉惡如仇、獨立不羈、金剛怒目的尚武之氣,也濡染了他溫雅、博大、純粹的心靈。與這種"剛中帶柔"的文化個性相應,魯迅的創(chuàng)作語言不僅具有越地鄉(xiāng)俗的風情之美,還體現(xiàn)出琴心劍膽的張力之美和獷中求雅的諧趣之美。
[Abstract]:The ancient Yue land of Lingshan and Xiushui is the original village of the spirit created by Lu Xun. It is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blood and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cient Yue culture because of its infancy infiltrating in the thick Yue culture of Shaoxing. In his works, it not only contains the ancient poetic flavor of Yue culture and the softness and tenderness of hometown memory, but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of Yue people. Guyue culture not only endowed Lu Xun with a grudge, independence and anger, but also imbued his gentle, broad and pure mind. Corresponding to this cultural personality, Lu Xun's creative language not only has the beauty of customs and amorous feelings, but also embodies the beauty of the tension of the heart of the piano and the beauty of seeking elegance in the wild.
【作者單位】: 大連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21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智利;一部系統(tǒng)研究魯迅家世的專著──評段國超著《魯迅家世》(修訂版)[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2 歐陽冰;;魯迅緣何成了學生“公敵”?[J];大舞臺;2000年05期
3 閔良臣;多看魯迅的偉大[J];新聞愛好者;2001年10期
4 屈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魯迅[J];黨史文匯;2001年04期
5 閔良臣;多看魯迅的偉大[J];唯實;2001年11期
6 王士菁;魯迅:永遠具有生命力的形象[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錢理群;魯迅:遠行以后(1949-2001)[之三][J];文藝爭鳴;2002年03期
8 溫儒敏;如何看待魯迅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激”[J];中文自學指導;2003年06期
9 徐龍年;略談魯迅作品中的幾種語言現(xiàn)象[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10 徐書奇;20世紀對魯迅的批駁之一瞥[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甸甸;羅康寧;;文學語言中的“閑話”和“廢話”——以魯迅作品為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黃鍵;;愚人、假面及其詩學意義——魯迅作品中的愚人形象因素[A];東方叢刊(2003年第4輯 總第四十六輯)[C];2003年
3 梁啟談;;黑之美——析魯迅創(chuàng)作的一個審美傾向[A];東方叢刊(1998年第1輯 總第二十三輯)[C];1998年
4 陳國恩;;經(jīng)典的闡釋與中學魯迅作品教學[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5 嚴家炎;;復調(diào)小說:魯迅的突出貢獻[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王錫榮;;張學良《魯迅先生研究綱領(lǐng)》研究[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7 魏冰;;在技校語文課堂中走近大師——也談魯迅作品教學問題[A];中國職協(xié)2013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下冊)[C];2013年
8 周國偉;;魯迅與新興木刻運動——紀念魯迅誕辰110周年新興木刻運動60周年[A];魯迅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1991年
9 吳長華;;從女人到女鬼——魯迅筆下的女性形象剖析[A];浩氣千秋民族魂——紀念魯迅逝世六十周年論文集[C];1996年
10 趙浩鵬;;新課程背景下的魯迅作品閱讀教學[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魯迅作品教學評優(yōu)活動啟動[N];文學報;2009年
2 李寧 郭兵 胡印斌;是魯迅作品難懂還是我們閱讀能力下降[N];中國改革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宋曉夢;魯迅作品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N];光明日報;2009年
4 戚_g;魯迅的方向與當代文藝家[N];文藝報;2011年
5 湖南省湘南學院 吳小鷗;不能忽視魯迅作品的語文教育價值[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甘正氣;魯迅的地位被刻意拔高了嗎?[N];湘潭日報;2011年
7 李世琦;聽魯迅先生談人生[N];河北日報;2013年
8 韓軒;魯迅和他的北京[N];工人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胡鈺;魯迅淡出教材之后[N];華夏時報;2013年
10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 王錫榮;魯迅的“世界人”概念和世界的“人”概念[N];文藝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薄景昕;中學魯迅作品的接受歷程[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金紅梅;金學鐵與魯迅的雜文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3 蘇克軍;于無地彷徨—魯迅作品中的“家”[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海峰;魯迅作品在中學的接受[D];河南大學;2008年
2 李學瓊;初中魯迅作品有效教學策略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孫樂;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增減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方曉璐;魯迅作品的歐化語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5 尹寧;藤井省三“魯迅化”翻譯考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6 李伊雯;關(guān)于魯迅在日本接受情況的考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符蓉兒;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教學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5年
8 潘艷妮;魯迅作品與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9 周偉;七—九年級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及其教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10 史潔冰;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8385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83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