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市場化走向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書寫
本文選題:現(xiàn)代作家 切入點:市場化走向 出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02期
【摘要】: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現(xiàn)代”,不僅是個時間概念,而且還含有文學市場化運作的現(xiàn)代化內(nèi)涵。文學作品可以作為商品為讀者所購買,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較之于古典文學的本質(zhì)性差異。19世紀以來新型傳媒的出現(xiàn),為現(xiàn)代作家提供了更大生存空間和施展才智的舞臺,文學生產(chǎn)逐步成為一個知識、資本與市場同構(gòu)的過程。經(jīng)濟因素的注入改變了原來的文學觀念,現(xiàn)代作家敢于大膽的言錢。文學市場化部分地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文學選擇以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精神面貌。以經(jīng)濟的視角重回現(xiàn)代文學的歷史場域,作家的文學書寫無論是生存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彰顯了一種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
[Abstract]:The "modernit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not only a concept of time, but also contain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literature marketization. Literary works can be purchased as commodities for readers. This i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since the 19th century provides modern writers with a greater living space and a stage for exerting their talents. Literary produc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nowledge. The process of isomorphism between capital and market. The injection of economic factors changed the original literary concept. Modern writers dare to speak boldly for money. Literature marketization partly affects the literary choice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and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t returns to the historical field of modern literature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The writer's literary writing, whether it is the way of existence or the way of life, shows the ideal pursuit of an intellectual.
【作者單位】: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繼凱;;論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書法文化[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李何林;;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論的基本原則[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程麻;;“一衣帶水”的利與弊——從文化地緣的視角看中國現(xiàn)代作家留日群體[A];東方叢刊(1998年第3輯 總第二十五輯)[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段煉;七位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浪漫主義[N];中華讀書報;2013年
2 李泉;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浪漫一代[N];青島日報;2006年
3 葉煒;一所大學和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結(jié)緣[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趙亮邋李妍;海外游學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N];中國教育報;2008年
5 李繼凱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書法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作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魯迅研究會原會長 林非;魯迅——第一位走向世界的中國現(xiàn)代作家[N];文藝報;2013年
7 張麗軍;穿越時空的精神會晤[N];吉林日報;2004年
8 胡志揮;從弱小到強大[N];文藝報;2009年
9 張瑞田;老舍這個“畫兒迷”[N];文藝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文勇;科學與人文: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價值選擇[D];廈門大學;2009年
2 楊劍龍;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基督教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穆艷霞;中國現(xiàn)代作家與道家文化[D];吉林大學;2008年
4 吳新平;中國現(xiàn)代神話題材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吳浪平;中國現(xiàn)代作家批評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意識[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秀鈴(ORANICH SAE-JAN);中國現(xiàn)代作家筆下的“東南亞”書寫[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2 瞿靖;中國現(xiàn)代作家東南亞書寫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3 趙志;論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頹廢意識[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王建友;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道德兩難[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5 蘇樹杰;論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懺悔意識[D];西北大學;2008年
6 武淑蓮;痛苦:生命的最高顏色[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洪玲;肩負起民族和人類的十字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8 郭爽;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自然主義傾向[D];鄭州大學;2010年
9 趙欣若;論茅盾中國現(xiàn)代作家作品論[D];河北大學;2005年
10 劉鵬杰;中國現(xiàn)代作家筆下的醫(yī)生形象[D];河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690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6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