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后大陸作家關(guān)于抗日戰(zhàn)爭之文學書寫的變遷
本文選題:文學書寫 切入點:正面戰(zhàn)場 出處:《文藝爭鳴》2017年05期
【摘要】:正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作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時代大潮,書寫了恢宏壯闊的抗戰(zhàn)文學。但是,1949年10月政權(quán)更迭,兩岸對峙,留在大陸的中國作家關(guān)于抗日戰(zhàn)爭的文學書寫隨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一是在描寫抗日戰(zhàn)爭的新作品中,濃墨重彩書寫敵后戰(zhàn)場,兼及揭露正面戰(zhàn)場的問題。二是對舊作有所回避,盡量修改,淡化甚或抹去抗戰(zhàn)時期正面戰(zhàn)場的正面表現(xiàn);若不易修改,便不再重版,甚至不予提及。三是學術(shù)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Chinese writ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tide of resisting Japan and saving the nation, and wrote the magnificent literatur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owever, the regime changed in October 1949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confronted each other.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iterary writing of the Chinese writers who remain in the mainland about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One is that in the new works about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re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the battlefield behind the enemy. The second is to avoid the old work, try to modify it, downplay or even erase the positive performance of the front battlefield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if it is not easy to modify, it will not be reprinted, or even mentioned. Third, it is academic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I20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振;;1940年代初延安保育困境的文學書寫[J];齊魯學刊;2011年01期
2 任曉兵;;“五四”后文學書寫中“中國形象想象”發(fā)生的溯源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3 納張元;;邊地守望與文學書寫[J];山花;2013年06期
4 陳曉明;;“還鄉(xiāng)”的文學或文字——超越圖像霸權(quán)的文學書寫[J];長城;2004年02期
5 楊愛紅;;新媒體與文學書寫[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10期
6 徐岱;范昀;;文學書寫與歷史記憶——當代中國小說個案批評三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7 陳勁松;;中國當下都市生存背景中的文學書寫[J];文藝評論;2011年09期
8 李直飛;;歷史的記憶與悲壯的敘述——論中國遠征軍的文學書寫[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9 劉揚忠;;遼朝“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文學書寫[J];華夏文化論壇;2007年00期
10 張偉;;礦山史的文學書寫——讀武翔《紅顏綠煤》[J];陰山學刊;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郝明工;;簡論二十世紀上半葉巴蜀作家群的區(qū)域文學書寫[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宏甲;人民始終是文學書寫的主題[N];文藝報;2012年
2 姚蓮瑞;用文學書寫歷史[N];光明日報;2013年
3 楊獻平;鄉(xiāng)村文學書寫的兩個層面[N];河北日報;2014年
4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裴媛媛;文學書寫要堅守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2年
5 山東省作協(xié)副主席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 李掖平;扎根齊魯大地的文學書寫[N];光明日報;2013年
6 本報記者 黨云峰;“中國夢”需要多民族文學書寫[N];中國文化報;2013年
7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白燁;宏觀話題的文學書寫[N];光明日報;2014年
8 汪守德;面向深藍的文學書寫[N];文藝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何晶;泰州研討“里下河式的文學書寫”[N];文學報;2013年
10 李炳銀;執(zhí)政與善政者榜樣的文學書寫[N];海南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賴英曉;饑餓敘事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gòu)[D];上海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丁培峰;新空間體驗下的文學書寫[D];西南大學;2016年
2 蘇穎;新時期至新世紀關(guān)于“三年災(zāi)荒”的文學書寫[D];安徽大學;2013年
3 白佳佳;舊天津的文化形態(tài)與文學書寫[D];西南大學;2012年
4 龔小妹;汶川地震文學書寫[D];安徽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601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66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