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詞“應歌之詞”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現(xiàn)象探究
本文關鍵詞:唐宋詞“應歌之詞”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現(xiàn)象探究 出處:《學術交流》2017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唐宋時期 “應歌之詞” 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
【摘要】: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現(xiàn)象早在先秦時代就已初現(xiàn)端倪,后世的文人墨客也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借助這種抒情手段予以抒懷。直到唐宋詞"應歌之詞"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現(xiàn)象的運用就更加廣泛而普遍。"應歌之詞"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現(xiàn)象并非偶然出現(xiàn),它是一定社會心理和審美心理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此現(xiàn)象我們既要看清其消極、病態(tài)的一面,更應重視其在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應給予創(chuàng)作主體轉(zhuǎn)移現(xiàn)象以足夠重視。
[Abstract]:As early as the pre-Qin period,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appeared, and the writers of later generations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 with the help of this kind of lyric means in th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ly, until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of creative subject is more extensive and universal.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of creative subject in the ci of songs is not accidental. It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certa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We should see clearly the negative and pathological side of this phenomen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s positive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and enoug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ransfer of creative subjects.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分類號】:I207.23
【正文快照】: 一、“應歌之詞”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無論是在唐代,還是在宋代,伴隨著時代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開始出現(xiàn)最普遍的一種歌妓活動——宴飲時供娛樂欣賞并且藝術性很強的歌舞活動,這項活動加強了歌妓與士大夫的交往。毋庸置疑,這些宴飲活動刺激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進行,同樣也刺激了燕樂(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宋詞中的人生意蘊[J];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06期
2 施燁;唐宋詞中的“以愁見工”現(xiàn)象[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楊海明;唐宋詞的魅力來源與當代意義[J];學術研究;2003年01期
4 楊海明;珍惜生命:唐宋詞人生意蘊之本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張錦;唐宋詞解讀的新視角——讀《唐宋詞與人生》[J];蘇州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6 陶風;《唐宋詞匯評·兩宋卷》出版[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劉清華;;唐宋詞中的“月亮-女人”模式[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8 錢錫生;;論唐宋詞的吟誦傳播[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9 宋秋敏;;論唐宋詞的娛樂功能[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10 李勤;;“男子而作閨音”——唐宋詞中的一種文學現(xiàn)象[J];商情(財經(jīng)研究);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惠娟;;略論唐宋詞聲情相諧的美學特征[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洪豆豆;;唐宋詞研究的開拓深化之作——評劉尊明先生《唐宋詞綜論》[A];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第二輯)[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陽梅;《唐宋詞名篇講演錄》搖著電影鏡頭穿唐過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宋秋敏;“流行歌曲”視角下的唐宋詞[D];蘇州大學;2008年
2 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3 辛衍君;唐宋詞意象的符號學闡釋[D];蘇州大學;2005年
4 李青;唐宋詞與楚辭[D];蘇州大學;2006年
5 東方喬;論佛教對唐宋詞的影響[D];河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寒娥;傳播學視野下的唐宋詞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2 金度燃;論唐宋詞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D];蘇州大學;2015年
3 劉秀艷;論葉嘉瑩的唐宋詞研究[D];云南大學;2016年
4 謝珊珊;休閑文化與唐宋詞[D];暨南大學;2007年
5 韓國彩;論唐宋詞娛樂功用的歷史呈現(xiàn)與原因[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程瑋;唐宋詞語體風格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7 王雅南;論日本的唐宋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文敏;近五十年來英語世界中的唐宋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9 陳朝霞;胡樂對唐宋詞的隱性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魏學宏;從情景關系看唐宋詞境的流變[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213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42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