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和陶《辭》”考
本文關(guān)鍵詞:宋人“和陶《辭》”考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 蘇軾 和作 宋代
【摘要】:"陶《辭》"在北宋最先受到歐陽修、蘇軾的推重,蘇軾謫海南后作《歸去來兮辭》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蘇轍和作,因蘇轍時當譴謫而未果。蘇軾去世后,蘇轍為表達對蘇軾的紀念,發(fā)起了約請"和陶《辭》"的活動,同時參與者有秦觀、張耒、晁補之等蘇門士人。盡管和陶《辭》之舉受到晁說之、王若虛等人的批評,這一行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過對宋人"和陶《辭》"的系統(tǒng)梳理,可以探究諸人和作的動因,分析和作對原作辭境的點染與開拓,亦可見部分和陶《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作者單位】: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分類號】:I207.22
【正文快照】: “陶《辭》”是文學史上的一個專名,指的是陶淵明的代表作《歸去來兮辭》,而“和陶《辭》”自宋代以降則被用作對追和《歸去來兮辭》諸作品的代稱。宋人對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鐘愛,肇始于北宋歐陽修、蘇軾兩位文壇巨擘的推重。蘇軾曾轉(zhuǎn)述過歐陽修的一句著名斷言:“晉無文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敏;;《歸去來兮辭》中“而”字用法芻議[J];青年文學家;2012年21期
2 王韶華;直線和圓圈——《歸田賦》《歸去來兮辭》的“歸”之別[J];昌吉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3 徐利;;《歸去來兮辭》的典型意義[J];語文建設(shè);2007年10期
4 徐新祥;;《歸去來兮辭》中“前路”辨析[J];文學教育(上);2007年09期
5 陳冰;;《歸田賦》與《歸去來兮辭》歸隱心態(tài)的比較[J];隴東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6 李紅梅;;《歸去來兮辭》在朝鮮朝國語文學中的接受與影響[J];東疆學刊;2009年01期
7 李小榮;;《歸去來兮辭》的佛教思想及對后世的影響[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8 張園園;;《歸去來兮辭》注商十則[J];邢臺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9 王懷平;;《歸去來兮辭》隱逸情結(jié)的文圖置換[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10 戎椿年;《歸去來兮辭》三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趙暢;優(yōu)雅地收藏[N];美術(shù)報;2014年
2 郁洪千;每周一詞[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3 駱禮剛 廣東省硯文化研究基地主任、肇慶學院教授;論文學對端硯藝術(shù)的影響[N];西江日報;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姚鵬舉;楚歌與騷體文學研究二論[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2 馬穎穎;兩宋之際鄉(xiāng)居田園辭賦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086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1208646.html